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摘要
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
之前還在水庫工作時 某日 請了假準備刷國旅卡
一早 晴天 花十分鐘快速洗了車子 向值班的學長道了再見
設定好PAPAGO 從曾文水庫到了嘉義市收費停車場
走在中山路上 發現體育用品店還要半小時才開始營業
於是到旁邊書店翻了翻書 看到本書才出版沒多久
等待期間便看了幾十頁 雖然故事有趣(一向都喜歡村上的長篇小說)
但覺得不急 早晚會在圖書館看到「它」
只是沒想到自己會調回金門 而後在金湖鎮圖書館看到
心得:
雖故事沒那麼奇幻 但依舊有著特殊的風味
簡單易讀 且收穫不錯 值得一看
比之前用手機看大陸翻譯版的1Q84好看多了
(台灣人應該都習慣了賴明珠的譯法)
2015-03-25 20:29:22
===喜歡的句子摘錄===
讓那個存在並繼續下去,本身就是一個目的了。
……就像讓風中火柴的火不要熄滅那樣。
胸中留下彷彿誤吞了一塊錯誤東西似的感觸。既吐不出來,也無法消化。
所謂純粹地思考,可能就像在製作真空似的喔。/
這世界可能也需要一些製作真空的人吧。
思考就像鬍子一樣。在長大成人之前還不會生出來。好像有人這樣說過。
-伏爾泰
廚師會恨服務生,他們雙方都恨顧客。-Sir Arnold Wesker <廚房>/
被剝奪自由的人一定會憎恨誰
所謂讀創力其實只不過是深思熟慮的模仿而已。-伏爾泰
世上大多數的人,從別人那兒接受命令,並順從那個去做,並沒有抗拒感。這件事。有人甚至受到命令反而覺得高興。當然會抱怨,但不是認真的。只是習慣性地發發牢騷而已。如果叫他自己動腦筋去思考,負起責任去判斷時,他們就會感到混亂。
.
任何東西都一定有所謂的框架。思考也一樣。不必一一去害怕框架,但也不必害怕破壞框架。人為了要自由,這比什麼都重要,對框架的敬意與憎惡。人生中重要的事物說來經常都是非根本的次要東西。
那麼所謂人的自由意志,到底有多少價值呢?
整個世界簡直就像正在連根拔起顛覆翻滾般。你逃離那樣的現場,沒看見不覺得可惜嗎?/
世界不會那樣容易就顛覆的…...會顛覆的是人這邊。沒看到那樣的東西並不可惜。
你可以推開赫胥黎所說的「知覺之門」。……那就是一旦看到那樣真實的情景之後,過去自己所活過的世界看起來可能就會顯得平板了。那情景沒有邏輯不邏輯。沒有善或惡。一切都融合為一。而且你自己也成為那融合的一部分。你離開肉體這框架,變成所謂形而上的存在。你成為直觀。那是一種美好的感覺,同時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絕望的感覺。因為幾乎在最後的最後,你會覺悟到自己過去的人生是如何的淺薄而缺乏深度。心想為什麼以前能夠忍受這樣的人生呢?不禁戰慄。
不實際試著跳躍的話,無法證實。而實際跳躍下去的話,就已經不必再證實了。這裡沒有所謂中間這東西。
過去我看過很多微不足道的、無聊的人都去死了。連那些人都可以辦到的事,我不可能辦不到。
我們基本上一方面活在不關心的時代,卻被這樣大量有關他人的資訊所包圍。
就像記憶可以隱藏,歷史卻無法改變。
才華這東西和容器一樣。無論多麼努力,那尺寸都不太會改變。而且超過一定量的水是裝不進去的。
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中逐漸一點一點地發現真正的自己。然後越發現卻越喪失自己。
我們的人生中,有用任何語言都太難說明的情況。
逝去的光陰化為尖銳的長籤,貫穿他的心臟。
你雖然不在了,但你經常都在那裡。
人心和人心不只是因調和而結合的。反倒是以傷和傷而深深結合。以痛和痛,以脆弱和脆弱,互相聯繫的。沒有不包含悲痛吶喊的平靜,沒有地面未流過血的赦免。沒有不歷經痛切喪失的包容。
但連那樣的難過,現在都變成愛惜的重要部分了。他不想失去現在自己所懷有的這種心情。一旦失去的話可能永遠無法再遇到這溫暖了。如果要失去那個,還不如失去自己更好。
人生很長,有時是很嚴酷的。有時甚至需要有犧牲者。有人不得不扮演那個角色負擔起那個任務。
並不是一切都會消失在時間之流裡。……我們那時候強烈地相信什麼,擁有可以強烈相信什麼的自己。那種心情並不會那樣空虛地消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