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前言:
在老師<漫畫三國志與小傳統文化>一文中的最後提到:「如果歷史的麥子不死,大傳統和小傳統知識和經驗的交流,就必將是永無止盡的,而且是交相輝映的。」又說「大傳統歷史的經驗教訓…小傳統歷史的通俗趣味…」。
學生亦同意:就《三國演義》來說,它雖屬於小傳統,但卻能夠充分結合並發揮大傳統的經驗教訓,甚至有教忠教孝的功能。然而此文並非要再重複老師的論點,而是要就原本三國演義「七分寫實,三分虛構」中「虛構」的特色來著手,來強調其雖然為虛構,但影響力與實用性卻大於一般正史,這即是因為人們對三國時代的認知,大部分來自《三國演義》,而非正史《三國志》。
因此,學中文和歷史的我,就產生一個想法:若中文結合歷史,不就如文學結合史學嗎?不就如小傳統結合大傳統嗎?
一、虛構
有些學者批評《三國演義》虛構了一些情節,混淆了讀者的觀念,像清朝的章學誠在《丙辰雜記》中提到:「三國演義七實三虛,惑亂觀者。七分寫實,三分虛構,讓讀者迷惑,不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例如小說敘述關公溫酒斬華雄,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很少人會去探討,其實斬華雄的並非關公,而是孫堅。另外,有關孔明祭東風之事,正史並未記載,應為小說虛構的情節,其他虛構或者誇大的情節更是不可勝數。
上一段其實藏著幾個有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