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愛拼貼 歷史系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虛構再虛構的三國歷史─浪漫再浪漫的價值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前言:
在老師<漫畫三國志與小傳統文化>一文中的最後提到:「如果歷史的麥子不死,大傳統和小傳統知識和經驗的交流,就必將是永無止盡的,而且是交相輝映的。」又說「大傳統歷史的經驗教訓…小傳統歷史的通俗趣味…」。
學生亦同意:就《三國演義》來說,它雖屬於小傳統,但卻能夠充分結合並發揮大傳統的經驗教訓,甚至有教忠教孝的功能。然而此文並非要再重複老師的論點,而是要就原本三國演義「七分寫實,三分虛構」中「虛構」的特色來著手,來強調其雖然為虛構,但影響力與實用性卻大於一般正史,這即是因為人們對三國時代的認知,大部分來自《三國演義》,而非正史《三國志》。
因此,學中文和歷史的我,就產生一個想法:若中文結合歷史,不就如文學結合史學嗎?不就如小傳統結合大傳統嗎?

一、虛構
有些學者批評《三國演義》虛構了一些情節,混淆了讀者的觀念,像清朝的章學誠在《丙辰雜記》中提到:「三國演義七實三虛,惑亂觀者。七分寫實,三分虛構,讓讀者迷惑,不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例如小說敘述關公溫酒斬華雄,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很少人會去探討,其實斬華雄的並非關公,而是孫堅。另外,有關孔明祭東風之事,正史並未記載,應為小說虛構的情節,其他虛構或者誇大的情節更是不可勝數。
上一段其實藏著幾個有趣的問題: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通史-期末考

1. What general conclusions can you draw abou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outlooks of the civilizations of Egypt and Mesopotamia?

2.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so many revolutionary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ideas at about the same time in many different regions? Do these ideas share any fundamental concerns?

3. Is your outlook on life closer to Confucianism, Taoism, Legalism, Buddhism or other belief? What makes you favor one over the others?

4. How did the monotheism of the Hebrews differ from that of other beliefs?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試說明史學與文學的特點、異同,並闡述自己的意見: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就過去而言:從前並沒有所謂的文學與史學兩種分類,對於一切用文字記錄的,都通稱文學,章太炎對文學有此定義﹕「以有文字,昔於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故在古代,兩科同歸文學類。
 然於近代:新文化運動引入大批日本與西方的學術詞彙、思想觀念,而令文學之定義就大異於之前,也確立了文史的分科。
其相異之處:史學的定義為重修舊實,目的在於反映客觀事實,不能虛作,不能誇張,更有未經證實不能引用之規定﹔而文學的定義則為表達個人主觀意識,能創作,能誇張。但史學中,史家有其個人思想﹑見解,故未必做到絕對客觀,會將個人思想加入史學中,揚善眨惡,此就為文學之一種作用,所以史學作品亦會流於文學範圍內。
 而兩者除了述而不作及能述與作的性質不同外,研究方法也不一樣。在文學中,最終目的為欣賞至創作,最終止於文章。但史學則相反,文章對史學來說才是開端,因文章而啟發新觀點,從而討論研究,旨在求真。在這種研究法下,文學是史學家啟發的營養,文章在兩科上意義完全不同。
其關係之密切:早有「文史不分家」之說,說明了史學﹑文學兩者間的相輔關係。文史間關係密不可分,歷史由人類織成﹑推進,其中控制歷史進程的可說是人類的思想,而文學作品正正是思想的表達。
文學作品是主觀思想的表達,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而閱讀文章的人民吸收了文章的思想而改變,則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遞進,也是文學作品的一個功用。人民吸收了思想,文學化民後,形成了當代思想朝,進而推動社會,推進歷史,也是可以理解。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籍導讀分組報告
第一組 卜正民《縱樂的困惑 - 明朝的商業與文化》(台北:聯經,2004)



簡介+序+引言 + 第四章 秋(1642-1644)
報告者:黃泰翔
===
第一章 冬(1368~1450)【磚牆】、【交通負擔】、【集思成文】
報告者:黃盈儒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通史期中報告-羅馬建築藝術史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一、概述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襲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裡亞人」的建築技術,對希臘藝術的模仿是羅馬藝術的原動力,而羅馬人在建築形式、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因此不影響羅馬藝術本身的發展並形成獨有的特色。
  其在公元1—3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之一。大型建築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而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 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

二、結構特徵:雄偉、實用,注重內部空間
1.古羅馬大角鬥場:
公元72年,大角鬥場由維斯巴西安皇帝開始修建,公元80年由其子蒂托斯皇帝隆重揭幕。據說它是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以後之後,為慶祝勝利和誇耀帝國強大的武力,強迫8萬猶太俘虜修建而成,後在三世紀和五世紀重加修葺。它就如同奮戰在它裡面的角鬥士一樣,是力量和強壯的象徵,流露出的是一種羅馬帝國異常雄壯的霸氣,是一種略帶看似不修邊幅的粗獷。
另一方面,也是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段野蠻、血腥的歷史。角鬥場建成後的300多年裡,窮奢極欲的羅馬貴族們在這裡欣賞著獸與獸、獸與人、人與人之間的殘酷搏殺。參與決鬥的人,大部分都是當時被看作動物的奴隸和戰俘,他們被稱為角鬥士,生死完全由貴族掌管。決鬥時,奴隸或者戰俘不時出現被野獸咬傷、撕裂、殺死的情景,慘叫聲驚天動地,場面十分血腥。在一場異常激烈的搏鬥之後,往往是全場觀眾起立,拇指朝下,大喊「殺死他,殺死他!」逼迫勝利者當場處死失敗者,以這樣的方式來滿足貴族們嗜血的慾望。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通史期中報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衰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十一世紀末,塞爾柱土耳其 王任命突厥大臣忽都不丁爲花剌子模地區都督。忽都不丁四世孫摩訶末繼位後,進一步擴張領土,建立了一個包括俄屬中亞、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國家。
1290年,又在鄂斯曼的領導下宣布脫離塞爾柱土耳其人獨立,並開始發動一連串的戰爭,包括攻下安那托利亞大城布薩為其首都。雖然鄂斯曼於1326年逝世,但其子孫仍舊持續發動戰爭,包括攻擊拜占庭帝國、在巴爾幹半島與希臘等地興事、打敗塞爾維亞人、打敗來自匈牙利的十字軍等。鄂圖曼帝國的大業一度為帖木兒攔阻,但隨著蒙古大軍的撒離,塞爾柱土耳其的滅亡,鄂圖曼帝國重新奪回優勢。


鄂圖曼帝國發展史

年 代 大 事 紀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通史期中報告:埃及豔后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前言:「走向何處」與「千篇一律」
「研究歷史就是追究原因」,這句話大概是沒什麼疑問的,而E. H. Carr 在「What is History」 裡提到:「我認為,一個好歷史家,無論他在想或不在想,都是在關心將來的。因此,除了『為什麼?』一問題外,歷史家還在問『走向何處?』。」
同理,我將此報告分為兩部份。第一章學生欲結合文學的筆法(散文)、美學(或哲學等)的概念,融入歷史的元素(求真)來寫一篇小文章,讓老師批閱報告之餘,亦可看到學生的用心與創見,此「走向何處」的人生體驗和感想便是此報告的價值所在,若無此章,則此報告便不值一顧了(可比較一下第二章的內容即可知)。
第二章名為「千篇一律」,這是說看完此影片,其實並沒什麼好寫的,頂多寫個劇情簡介,加上一點「為什麼」的感想或感嘆罷了!而這種歷史劇的感想,多是千篇一律如這章的內容(若覺此章無聊,略看即可),且此種文章即使寫個上百萬字,也是沒任何意義的,日月星辰將照常運轉,而人類將還是個原始人,在個人的生命中只會記得:「噢!曾經看過這部片,感覺呢?忘了。」

第一章:走向何處?
「春假的一天,白天很悶,導致一有風來,樹上的葉子都爭先恐後地急著掙脫樹枝,而隨風起舞、盤旋、然後落地、乾枯,或許葉子的一生就這麼結束,但這是炫爛而美麗地死去,像整片櫻花、楓葉同時飄落一般,靜靜的,但卻是可令人動容而落淚的。」我在自己的週記上流著淚寫著。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怛羅斯戰役對回教文明之影響

前言:
天寶十年的怛羅斯戰役---八世紀兩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唐與大食)的軍事對抗---以唐軍失敗而告終。
大食在今阿拉伯半島。唐初以來,曾屢次遣使入貢。其後,攻滅波斯向東發展,逼及西域,對唐朝的西進政策造成極大的威脅,終於演成<<�唐玄宗>>天寶十年(西元751年)怛羅斯(今中亞的Talas河畔)之役。唐將<<�高仙芝>>所率領的蕃漢混合軍,被大食的諸胡聯軍打敗,唐的聲威為之受挫。不久,雙方又行修好,<<�安史之亂>>時,大食且曾派兵助唐收復兩京。
而怛羅斯戰役的除了造成回教的傳播外,回教文明也因此吸收並發展了中國的科技知識。

怛羅斯戰役發生背景:
  怛羅斯戰役之前,唐與大食還有過兩次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一次發生在開元三年(715年〉,一次發生在開元五年(717年) ,這兩次事件還與吐蕃有關。其格局是:以大食為主,聯合吐蕃,同唐朝對抗,謀取唐在中亞的屬國,排擠唐朝勢力。
因為唐朝勢力在中亞的興衰,直接地影響著伊斯蘭教在該地區的傳播。十分有趣的是:另一次所謂「渡瀘之役」也是吐蕃與大食聯軍為一方同唐軍對陣的。所不同的只是後一次戰役以吐蕃為主力而已。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通史第三排報告
3-1
Ancient Egypt 古代埃及
埃及文明於西元前 3000 年沿著尼羅河在東北非成形。
埃及人得益於貿易,並且工藝影響了美索不達米亞,但是, 他們產生了很不同的社會和文化。
埃及的特色顯示於它的富藝術和大量的紀念塔中了。
比美索不達米亞更穩定和藉由沙漠避免這個主要的侵略路線, 埃及文明繁榮了超過於 2000 年, 開始衰弱大約在西元前 1000 年。
3-2
On Being a God King一作為上帝國王當神王時
在早期, 埃及朝向一個強力的王權邁進。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宋三大家
北宋山水畫壇的「三家山水」是以李、范、董為代表,其中以李成居首,范寬次之,董源對後世影響更大,在當時李成的山水是「當朝第一,」「百代標程。」所以,真正全面影響宋代及後世山水的宋代大家是---北方的李成、范寬和南方的董源。

《畫鑒》又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氣,李成得體貌,范寬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為百代師法。」三家對自然的理解各具其趣,風格各異。
李成描繪自己熟悉的齊魯風光,范寬描繪自己熟悉的關陝風光,董源描繪自己熟悉的江南風光。
三大家之特點:董源之畫除部分作品雄偉、嶄絕崢嶸之勢外,大多趨於平淡、天真、樸茂靜穆;范寬有堅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李成之畫挺拔雄奇,富有變化,惜墨始金,別具一格。


李成,他的山水初師荊關。荊浩、關仝以「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承唐啟宋,標誌著唐宋之際山水畫的高度成熟,李成深受他們的影響,變荊、關雄壯渾偉之勢為清勁秀潤之氣。由於李成生活在不同於荊浩、關仝的山東營丘,所面對的是一派平原加丘領的齊魯風關光,所以,他的畫「近視如千里之遠,」呈平遠式構圖的特點。他在生活上、仕途上不得志的境況,也決定了他苦寂無奈的心境,使得他的作品呈現出曠達清高,孤傲苦寂的境界。他用墨淡潤,運筆清瘦,「惜墨如金,淡墨如夢霧中,畫面渾潤。」黃公望《寫山水訣》中載:「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畦逕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畫中土坡用筆捲動如風,用墨清淡雅致;枯木用筆中峰勾勒,寒木風骨,平正勢奇,枯枝多變,壯如屈鐵。清安歧《墨緣匯觀》云:「以水墨作平遠之景,位置奇逸,氣韻深厚,樹木虯屈,坡石蒼潤。」畫法高古,得唐人三昧。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通史第一次作業
學生: 黃泰翔 中文四 49011034

1. 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private property in civilization?

Becaus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people escaped from in primitive society, because of the productivity lowly, the product without surplus, having no idea of the private property, that is to say the creation of the private property indicated that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raises, have the product of the surplus, then would have the situation creation of dividing into the work, the civilization will therefore accelerate the growth.

2. What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rrigation systems and civilization?

The people know although the river water deluge can destroy the crop, also can provide the more rich soil, so start irrigating the system initially. Along with irrigate the scale to extend, started appearing the specialized management to irrigate the person of the system, develop the first ruling class gradually, the civilization produces from here namely. Also there is standpoint saying, irrigating the system is the result that civilization develop, not cause.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國藝術史期中報告:黃世團意象創作觀後感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前言:
其實我當天在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要看了三個展覽,一是「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李仲生與台灣現代藝術」、二是「玉山禮讚-簡敏男攝影展」、三就是本報告的展覽,當然三者都有所感想與心得,不過由於對於「意象創作」有較多的心得,因此才會選擇此展覽作為報告標題。
底下分為三章,第一章「簡介」,由於DM裡就有了,所以只摘錄DM裡的一小部分,希望如此能夠令此報告能夠更完整一些(不簡介一下好像怪怪的)。
第二章「感想」,大概敘述一點剛看完展覽時的初步感想。
第三章「心得」,心得即內心所得,乃學生個人於表面感想外,試著結合過去所學的一些知識和經驗,闡述對於欣賞此次展覽後的個人消化後所得,故於感想外另立一標題來寫,亦是此報告的主要部分。

第一章 簡介:意象創作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3
帛畫人物禦龍圖 (戰國)
此畫於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應是戰國中期作品。畫幅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興棺材之間,應是引魂升天的銘旌,可以說是《龍鳳人物圖》帛畫的姊妹篇,二者從製作的時代到風格技法大體相同。但《人物禦龍圖》在繪畫技巧上比前者更趨成熟,
作品主題也是表現“升天”,不過不是由龍鳳引導,而是由墓主人駕馭龍升天,反映了戰國時盛行的神仙思想。整幅帛畫呈現出男子走完了塵世之歷程,踏上天遊之行,反映出中華民族對生與死獨特的認識。
將龍身畫成舟形,也許因為楚地多水,墓主人乘飛龍升天,就如楚人所熟悉的乘飛舟一樣,這是由龍表示的通天之道與由舟表示的人間通達理想目的之路的合一。鯉魚和白鷺,即是吉祥的象徵,由於它們都離不開水,也點明墓主人是生活在楚地多河澤的水鄉。畫中,人、龍和魚都向左行進,與向右飄動的人物衣衫、手執的韁繩以及輿蓋上的三條飄帶,構成畫面上極強的動感,很好地表達出人物乘龍迎風挺進的意境。希望墓主人的靈魂快速進入天國。
畫中人物比例相當準確,使用單線勾勒和平塗於渲染兼用的畫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龍、鶴、輿蓋基本上用白描。畫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發現用此畫法的最早作品。

P16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是我國已知畫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性最強的漢代彩繪帛畫。屬蓋在內棺上的T型大幅帛畫,這種稱為「非衣」的帛畫具有引領墓主魂魄升天之意,T型帛畫畫面三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部,天上:右上方畫太陽,中立金鳥一隻。左上方畫新月,中有贍蜍、玉兔。中繪人首蛇身像,為上天主宰神女蝸。太陽下的扶桑樹上,又有8個小太陽。古代神話傳說,天上有10個太陽,輪番照射,相替棲於扶桑樹間。新月由坐在飛龍翅上的女子托舉。下面有兩隻飛鳥相對,懸著鈴鐸。再往下,兩扇天門內,二人拱手對坐。人間:一老婦人為墓主人,前有兩人捧盤跪迎,後有三女隨身伺候。地下:一巨人站立兩龍之上,橫跨一條大蛇,雙手托帶著可能象徵大地的白色扁平物。畫天上以示死者的終身歸宿,畫人間以示死者生前的榮華富貴,畫地下以示陰間的幸福。整個畫面佈局對稱,線條流暢,描繪精細,色彩絢麗,顯示了西漢高超的藝術水平。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中國藝術史】期中報告
學生: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摘要一:<中國古代器物紋飾中所見的動植物>
前言
該對古代器物紋飾中所見的動植物之階級社會背景、該器物所有者的階級身分做調查研究才能探知其意義。有些動植物在特定的條件之下被歪曲,而不是實際的動植物。以下按時代順序進行敘述。

一 氏族社會晚期的動植物紋飾
原始社會初期階段是原始群,其次是氏族社會,又分為母系和父系氏族社會,由於考古發掘中尚有許多環節欠缺,我們只知道氏族社會晚期即仰韶文化的情況。仰韶文化主要分為「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
(一)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典型遺址,在陜西省西安市東郊、滻河東岸、半坡村北發現,其實代距今約近6000年。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通史(唐以前)寒假作業 — <酷吏列傳>
學生: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四、由<酷吏列傳>說明漢武一朝的法治。

武帝對內「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外爭伐匈奴及閩越,用兵不斷。由於連年征戰,軍資耗費極大,成為國家主要負擔,因此經濟問題漸漸浮上台面。
從秦代一直存在著貨幣私鑄的問題,一直到武帝時才真正面對此一問題。而伴隨著經濟問題的便是社會治安問題。地方豪強、無賴危害人民;加上貴族的欺壓與威勢,使人民不堪其擾。對於日漸嚴重的經濟與治安問題,必須有一批能夠快速並有效處理這些問題的官吏。
因著國家與社會的需求,武帝選擇了一批符合這樣需求的官吏,置於社會治安與經濟最混亂的地方。這些官吏由於使用的手段嚴酷,雖然解決了部分的問題,人民與社會卻也相對的付出了代價。
因此,漢武帝的興改制度便與「削弱封建諸侯、打擊地方豪強」連在一起。他任用酷吏苛法,原本主要目的就是貴戚高官、豪強大族的打擊,採取了兩大措施:
其一是限制他們占田,田宅逾制的予以懲罰,對驕縱不法、尤其是交通二千石高官的豪強、遊俠,則殘酷鎮壓,以至滅族。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看<河殤>影片心得報告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先就片名來說,為何叫作「河殤」呢?未成年而夭折稱為殤。例如:《儀禮.喪服》:「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皆為無服三殤。」而「河」指的是黃河,中國人的文明便源於斯,逐漸茁壯於斯,然而在西方巨人的浪濤下,他似乎變渺小了;在其浪濤的衝擊下,渺小而未成年「黃河」他夭折了,故名之為「河殤」。
以上是個人據觀看影片後的推想猜測,而事實上<河殤>創作群成分龐雜,但卻有一個共同理念將他們聯結起來,這個基本理念始終貫穿「河殤」之中,就是嚴厲的自我批判。它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現實,視為一個一脈相承、不可分割的統一批判對象。其自我批判理念,使「河殤」的每個畫面,每句解說,都有切膚之痛,肺腑之感。與當時、甚至直到現在的中國人普遍自我批判情緒相吻合,因而激勵人心,反響強烈。…我們這一代人註定要承受心靈的痛苦,或許能因此而變得偉大…一股偉大而聖潔的情操,正在惡濁污穢的氛圍中,默默地生長,而痛苦正是滋育它的養料。【註 】
若將整部片以幾個字表現出來即是:「歷史、感傷,批判、哀痛,甦醒、進步」,因此於《河殤:中國人最深沉的長嘆》【註 】一書中文末「民主政治的特點應該是透明性,民意性,科學性。我們正在從混濁走向透明。我們已經從封閉走向開放。黃河命定要穿過黃土高原。黃河最終要匯入蔚藍色的大海。黃河的痛苦,黃河的希望,造就了黃河的偉大。黃河的偉大,也許在於它在海洋與高原之間創造了一片大陸。黃河來到了偉大而痛苦的入海口。滾滾千裡泥沙,將在這裡沉積為新大陸。洶涌澎湃的海浪,將在這裡同黃河相踫撞。黃河必須消除它對大海的恐懼。黃河必須保持來自高原的百折不撓的意誌與沖動。生命之水來自大海,流歸大海。千年孤獨之後的黃河,終於看到了蔚藍色的大海。」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黃河」他正走出哀傷,雄獅將要甦醒向全世界怒吼了。
事實上我覺得大概每位同學觀看後的心得,都會與上面三段差不多吧,底下便來談談引申觸發的心得:
中國方面,如今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所在地,中國的進步舉世皆知,但是內部尚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城鄉貧富差距過大、官員貪污、人民普遍較無環保觀念、人民操守不佳(例如偷、拐、搶、騙)…等隱藏潛伏的問題皆須待解決,然而其經濟上的進步幅度是不可忽視的,學生個人認為,《河殤》正是學術文化單位與社會普遍民情結合,而影響對岸專制政治朝向逐步改革開放與進步的成果吧!
反觀台灣,經歷了經濟奇蹟、解嚴、政黨輪替之後,目前政治上,雖美其名為民主選舉制,但各政黨所為卻大多為了選舉,成日不斷批評對方毛病、不斷解釋對方挑出的毛病,行政似乎成了副業,檯面上成日的「君子鬥爭」(君子動口不動手)卻成了主業;外交上,則每每受到對岸打壓、威脅;經濟上,則股市動盪、外資受政局混亂、政令不定而不敢進駐、GDP近十年來原地踏步;教育上,則由於本土意識高張,教改政策不定,小學師生、家長怨聲四起,大學教育不見進步,學費卻年年調漲;社會上,則失業嚴重、各種畸型犯罪呈現、媒體爭相報導色情、血腥、暴力、政經商綜藝人物之醜聞;環境上,倡導國內旅行,卻造成風景區路線人滿為患、假日交通阻塞、遊畢後滿山遍野的垃圾,加上獎勵經濟作物,與過度的人為開發(民宿),其結果造成山坡地植被不足,颱風大雨一來則每見土石流,然後媒體又爭相報導,但各政府單位卻又爭相推卸責任,朝野互相批判歸咎責任,接著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又一個的土石流,卻不見任何解救方案的執行,突地,某項選舉即將來臨,媒體又開始轉移焦點換成政治人物,而社會民生問題呢?變成一個個不會執行的口號與支票,台灣病了,有人注意到嗎?喔!媒體又轉移焦點了,為了國家安全,軍購問題較為重要,畢竟沒有國哪有家呢?
對岸的雄獅正在怒吼,而我們這條小龍呢?正在哀嚎!而那嘴角…流出斑紅的…是民眾的…心…血,而那白沫…則是政客的口水!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今不止的刺客現象---談電影【英雄】中的無名、荊軻刺秦、連宋配三者間刺客英雄行為的趣味性

學生: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前言、
正文中先談英雄的刺客無名,次談荊軻,末談連宋配。
由於歷史給人的教訓就是「人永遠不能從中獲取教訓」,而歷史的樂趣(或說當今史家的工作、樂衷的事),即是將古今中外已發生過、不能改變的「部份過去真實」、或說是「歷史事實」加以比較,並由其中的相似點找出一種趨勢(並因此獲得樂趣)。
即使發現了這個趨勢,人們仍然會重複錯誤,呵!不過歷史不會因而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因為有了它我們的各種生活經驗、智慧、文明才能不止於現在,會因歷史而世代累積、豐富,就像有許多史家歸結出「趨勢」一般,至少我們累積了許多趨勢,這就是進步,不是嗎?
因此最後學生談近日台灣的連宋配,這更是一種微妙的刺客行為,為何稱為微妙?因為時代背景人物等等的不同,我強將他們的行為與無名和荊軻結合在一起,故產生「大異」而「小同」,而「小同」處即微妙之處,這就是個人引以為樂的「亂掰趨勢」。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西周封建特質建構「大中華文化共榮圈」--- 餘論:假設過去和假設未來的意義
中文四 49011034 黃泰翔

前言:
底下在正文中第一章先談西周封建特質,第二章談中華文化的特質,第三章說明台灣與兩岸目前的政治情況,以上三章(略讀即可,或直接跳至第四章亦可)內容平實,因其乃客觀大眾與學者們的見解、和學生個人對歷史與事實的認知,希望能藉此三章作為第四章的理論根基,以免落入做學問、談歷史言談虛浮無根的情況。
第四章則希望藉由西周封建的方式、間以中華文化作為接合劑,嘗試在既統且獨的政治文化下結合全球華人,於當前全球化的趨勢中,幻想建構出大中華文化共榮圈,進而則可以成立「亞盟」,天下一家的情況亦不遠矣。
第五章即是餘論,因為第四章似乎偏離了歷史是「研究過去」的定義,故第五章則討論此篇報告的用意與目的,故進一步說明假設過去和假設未來的意義。
然而實際上是否真的可以實現,因為這是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一切得看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的態度。不過,別想太多,因為這只是篇報告,畢竟想像與現實是有一段距離的,而我將來更很有可能仍然是隻具有鴻鵠之志的燕雀罷了,但只要心境能達到「逍遙」、「自然」的境界,就能在窮、達中無得失心了。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興碑石之一 --- 一進校門不遠處的大白石

學生我以此石為對象,正是由於對其正反面所刻(或書)數行字有所感,故書之。
此石上背面說明正面之「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語出論語述而篇,是由四位書家合力所為,屬畢業校友倪燦溶先生捐獻,立於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一日。
今日言「碑」,多指刻上文字或圖案的石塊,豎立起來作為標誌,或紀念之用。綜觀學校內所有碑石,不論是說明某建築物落成、紀念某景觀之變遷,大多不出於紀念與說明之用,然此由此石背後之說明文字可知,此石本身乃一建築、乃一景觀,故而即自成一說明、一紀念之物。
何以近兩年前,學校會將此石立於其地呢?何以畢業校友會捐獻此石予學校呢?由其正面龍飛鳳舞之四行字可推知一二,一、石上文字不以楷書為文,而以行草書為之,更添其藝術性;二、不同於其他碑文僅是紀念說明建築物、景觀,此文出於論語述而篇,則可知其希冀能勉勵學子們「為人的目標應該合乎大道;處事原則的根據是德性;人生的道路應該遵循仁愛的方向;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三、立於校門口「椰林大道」的轉角處,則可能有許多深意,可能是希望學子們在於人生的轉角處能夠以此石為基石、以此文為準繩,而轉角後前行不久即是人文氣息濃厚的文學院,故一見此石之藝術性則似乎可與之氣息遙相呼應。
那其歷史意義呢?一個設立年代不久(近兩年)、實用性不大(只可欣賞,但有幾個人欣賞呢?)的石頭,總要歷經滄桑、風吹雨打多年後,才會引人注目、才會惹人發思古之悠情吧!

2004/9/29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通史期中考試
中文四 49011034 黃泰翔
1.請舉三例以上說明古代先民座次的禮儀習慣。
古人設宴,對座次安排十分講究,主人坐什麼位子,客人坐什麼位子,都有嚴格規定,亂坐就有喧賓奪主,以下犯上之嫌。古人尚右,以右為尊,例如“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而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
如《史記•項羽本紀》就記載了座次安排的尊卑觀念。鴻門宴上,項羽、項伯東向座,亞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羽是主位,東向坐,而南面為上,坐的是亞父范增,顯示項羽對范增的尊敬,張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與今天的侍從差不多。
清代學者顧炎武經過考證,得出結論:古人之坐,以東為尊。這個結論僅限於室內,如祭祀時,廟室內神主朝向,都取東向。而在堂上,一般都是以南向為尊,主要賓客都安排朝南坐,如我們在戲台上看到的那樣,最典型例子莫過於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御座,坐北朝南,居高臨下。 由於時代和地域不同,北方和南方的座位安排上略有差異。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故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