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期中報告-羅馬建築藝術史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一、概述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襲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裡亞人」的建築技術,對希臘藝術的模仿是羅馬藝術的原動力,而羅馬人在建築形式、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因此不影響羅馬藝術本身的發展並形成獨有的特色。
其在公元1—3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之一。大型建築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而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 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
二、結構特徵:雄偉、實用,注重內部空間
1.古羅馬大角鬥場:
公元72年,大角鬥場由維斯巴西安皇帝開始修建,公元80年由其子蒂托斯皇帝隆重揭幕。據說它是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以後之後,為慶祝勝利和誇耀帝國強大的武力,強迫8萬猶太俘虜修建而成,後在三世紀和五世紀重加修葺。它就如同奮戰在它裡面的角鬥士一樣,是力量和強壯的象徵,流露出的是一種羅馬帝國異常雄壯的霸氣,是一種略帶看似不修邊幅的粗獷。
另一方面,也是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段野蠻、血腥的歷史。角鬥場建成後的300多年裡,窮奢極欲的羅馬貴族們在這裡欣賞著獸與獸、獸與人、人與人之間的殘酷搏殺。參與決鬥的人,大部分都是當時被看作動物的奴隸和戰俘,他們被稱為角鬥士,生死完全由貴族掌管。決鬥時,奴隸或者戰俘不時出現被野獸咬傷、撕裂、殺死的情景,慘叫聲驚天動地,場面十分血腥。在一場異常激烈的搏鬥之後,往往是全場觀眾起立,拇指朝下,大喊「殺死他,殺死他!」逼迫勝利者當場處死失敗者,以這樣的方式來滿足貴族們嗜血的慾望。
古羅馬人對這種毫無人性的遊戲樂此不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角鬥場的存在實際上促使了曾經輝煌的古羅馬帝國迅速走向覆滅。奴隸階層對這種血腥的遊戲極度不滿,最後爆發了震驚整個古代世界的斯巴達克起義。奴隸主統治階級如此將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奴隸或者戰俘的血肉生命上,使得現代的人們在參觀這個角鬥場時,想像起當年的情景仍會感到不寒而慄。
2.羅馬萬神廟:
萬神廟建於羅馬皇帝的繼承人圖拉真——哈德良時代(公元117-138年)。萬神廟原建於阿格裡巴時代,後被焚燬。重建的萬神廟又叫「潘提翁」神廟,這座神廟是繼希臘神廟藝術的又一發展。
萬神廟作為祭祀眾神的聖殿,來源於希臘人信奉的多神教,那裡每種神都有他自己的神廟,如雅典娜神廟、宙斯神廟等等。羅馬的宗教信仰基本上也承襲希臘遺風,但在伊特魯裡亞的影響下,羅馬人把諸神集中起來供奉,即在一座神廟內設幾個聖殿。因供神的聖殿較多,羅馬萬神廟設計呈圓環形,並以伊特魯裡亞的拱券結構為基礎,創造出宏大的內部空間。這種從外觀上看比較封閉的拱頂結構,其實在內部是由門廊和神殿兩大部分組成。
萬神廟內部的藝術處理可以說是非常成功,雖然它內部空間是單一的,有限的,但是十分完整,幾何形狀單純明確而和諧,像廟宇本身那樣開朗、闊大而莊嚴。建築史家說它是「把古希臘的迴廊移進了室內」的結果,這是羅馬神廟建築中典型的帝國風格。
3.卡拉卡拉浴場
帝國時期,奴隸制度日益發達,大批自由小農破產,成為無業遊民。但是他們又是國家的公民或者是退伍的老兵,這個群體的意志對皇帝的廢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歷任皇帝都對他們實行收買政策,以生活上的補貼和打發無聊的娛樂生活籠絡他們。
於是,公共浴場在羅馬各處興建起來,且規模越來越大,設施越來越豐富,內部裝飾也十分華麗。地面和牆面都貼著大理石板,鑲著馬賽克,繪著壁畫,壁龕裡和靠牆的裝飾性柱子上陳設著雕像。浴場的門票定價十分低廉,一個普通的公民可以買一張票,然後在浴場中消磨一整天。
公元六世紀,圍攻羅馬的哥特人破壞了輸水管道,大型公共浴場從此廢棄了。現在保存得比較好的卡拉卡拉浴場也已經是一座廢墟,它中間的熱水浴大廳完全坍塌了。在高高聳立的許多危牆殘拱上,還能體驗它當年的豪華氣魄,還能感受到那種腐朽的生活氣息——煙霧繚繞,靡靡終日。
卡拉卡拉浴場(Terme di Caracalla)於西元206年開始興建,直到217年由當時的卡拉卡拉皇帝揭幕啟用,可容納1,500人享用,為羅馬第二大浴場,其規模僅次於迪奧克萊齊亞諾浴場。卡拉卡拉浴場比前者建造時間晚大約一百年,但卡拉卡拉浴場是最富麗堂皇的一座。
其內部空間組織得簡潔又多變,開創了內部空間序列的藝術手法。冷水浴、溫水浴和熱水浴三個大廳串連在中央軸線上,而以熱水浴大廳的集中式空間結束它。兩側的更衣室等等組成橫軸線和次要的縱軸線。主要的縱橫軸線相交在最大的溫水浴大廳中,使它成為最開敞的空間。軸線上空間的大小、縱橫、高矮、開闔交替地變化著。不同的拱頂和穹頂又造成空間形狀的變化。浴場的內部空間流轉貫通且變化豐富,是空前的成就。這主要是形成了各種拱頂之間的平衡體系,擺脫了承重牆的結構。
三、技術特點:拱券技術、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
1.拱券技術的使用:
拱券技術是羅馬建築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對歐洲建築最大的貢獻。羅馬建築典型的佈局方法、空間組合、藝術形式和風格以及某些建築的功能和規模等等,都同拱券結構有血肉的聯繫。
正是出色的拱券技術才使羅馬無比宏偉壯麗的建築有了實現的可能,使羅馬建築那種空前大膽的創造精神有了物質的根據。羅馬人大量繼承了希臘的建築遺產,但這些遺產都經過拱券技術的改造,改變了建築的形制、形式及風格。
拱券技術在羅馬人手裡越來成熟,使得一些依托於樑柱結構的古老建築形制和藝術從根本上得到了改變。樑柱結構不可能創造出寬闊的內部空間,而大跨度的拱頂和穹頂則可以覆蓋很大的面積,形成寬闊的建築內部空間,如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制形式,即是其代表作之一。
而十字拱和拱券平衡體系的成熟,把羅馬建築又推進了一步,十字拱實際上是為了擺脫承重牆的束縛而提出的方案。十字拱覆蓋在平行的間上,只需要四角有支柱,而不必要有連續的承重牆,從而使建築內部空間得到解放。卡拉卡拉浴場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2.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
大大地促進古羅馬拱券結構發展的是良好的天然混凝土。混凝土迅速發展的條件,一是它原料的開採和運輸都比石材廉價方便;二是它可以以碎石作骨料,節約石材;用浮石或者其他輕質石材作骨料,可以減輕結構的重量;三是除了少數熟練工匠外,它可以大量使用沒有技術的奴隸,而用石塊砌築拱券需要專門的工匠。
約在公元前二世紀,火山灰就開始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了,到公元前一世紀,已經既用於建築拱券,又用於築牆。古羅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種天然火山灰,它相當於當今的水泥,水化拌勻之後再凝固起來,耐壓的強度很高。這種混凝土中加入不同的骨料,可以製成不同強度和容量的混凝土,以便用於不同的位置。澆注混凝土需要模板,拱券和穹頂木板做模板,牆體則用磚石做模板,而且事後並不拆掉,所以使得牆體很厚。
結論:
古代羅馬在建築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是十分輝煌的,雖然一直有建築師認為它太擁擠、太粗暴、野蠻、血腥、驕奢淫逸,而且趣味低級,例如,柯布西耶就在他的《走向新建築》中寫道:「想起希臘人就覺得羅馬人趣味低劣」、「古羅馬總是在太窄的城圈裡擁擠不堪,擁擠的城市是不美的」。
不過,這些建築也變成當時的時代烙印和羅馬人的成就之一。因為古羅馬建築在古希臘建築遺產上的突破和發展,尤其是他們對室內空間的重視和創造,以及他們對建築技術的創新和嘗試,這種精神都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固然,它有它的局限和狹隘,或是功利主義,但仍不失為建築史上偉大的一章。2005/5/3
- Jun 02 Thu 2005 13:45
世界通史-羅馬建築藝術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