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不止的刺客現象---談電影【英雄】中的無名、荊軻刺秦、連宋配三者間刺客英雄行為的趣味性

學生: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前言、
正文中先談英雄的刺客無名,次談荊軻,末談連宋配。
由於歷史給人的教訓就是「人永遠不能從中獲取教訓」,而歷史的樂趣(或說當今史家的工作、樂衷的事),即是將古今中外已發生過、不能改變的「部份過去真實」、或說是「歷史事實」加以比較,並由其中的相似點找出一種趨勢(並因此獲得樂趣)。
即使發現了這個趨勢,人們仍然會重複錯誤,呵!不過歷史不會因而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因為有了它我們的各種生活經驗、智慧、文明才能不止於現在,會因歷史而世代累積、豐富,就像有許多史家歸結出「趨勢」一般,至少我們累積了許多趨勢,這就是進步,不是嗎?
因此最後學生談近日台灣的連宋配,這更是一種微妙的刺客行為,為何稱為微妙?因為時代背景人物等等的不同,我強將他們的行為與無名和荊軻結合在一起,故產生「大異」而「小同」,而「小同」處即微妙之處,這就是個人引以為樂的「亂掰趨勢」。


一、英雄

很多人看【英雄】這部電影時,大都會聯想到政治面,因而大罵導演張藝謀的統派思想,其實我們若以「刺客」的背景角度來看,則可以看出更深一層的含意。但究竟張導演內心真正的想法如何呢?直接問他不就好了,我們再怎樣探討都是「不真」的,但為了歷史的趣味性和交報告的必要性,我仍然要談可能是我「亂掰的深意」。
片中棋、琴、書法和劍客湊在一起,此即有莫大的深意的。
首先,一開始畫面是真人的對奕,接下來則是無名和長空的對奕,這時有琴音伴隨,琴音的深意即是「五音令人耳聾」,國破家亡的聲音也會令人耳聾、令人目盲,令「無名」成了「無明」,失去了洞見世事的理性。
  其次,無名從殘劍的書法體會出「不殺」的道理,秦王尤其中體悟到打下江山不是為了國威,而當為天下蒼生,因此無名從報仇的棋局中跳出而不殺,秦王跳出爭勝進入為天下的棋局中而不被殺。因為殺生不足以救生,這是真正的大道理,他因不殺反倒自我犧牲是故成為英雄。
而英雄這部片,是不是真的如表面上所見的,張導演劇末的「不殺」秦王,是否認同中共專制暴虐之行為呢?甚至是以武力統台呢?若真要說政治面,我猜那就是要讓中共有反省重來的機會(亂掰的深意)。當然亂掰也要有條件,否則這僅是一篇文學報告,而非歷史報告了。
而我為什麼認為張導演有如此深意呢?條件:因為殘劍的字讓秦王知道該為天下蒼生而殺,而無名見秦王背後的明顯的殺機,更加速點醒了膽小的秦王,而秦王被刀背刺中而產生的那驚愕表情(蠻好笑的經典表情),更是值得我們探討的。試想,無名若不刺秦,就是不孝;對朋友不義,對國也不忠。然而他卻不殺秦王,因此秦王便驚愕了。
另外,他又沒有立即逃跑,反倒把刀丟下,這暗藏什麼涵義呢?因為他要讓秦王記住:現在我不殺你,但待會你將不得已要殺死我。於是他以一個刺客最重要的生命、沒完成刺殺的使命,來讓秦王記住「你的命是我給你的」、「我的遺言你必遵守」,而遺言就是那句「希望大王記住…那最高的境界」,所以他才是真正的英雄,殺一人以救天下,殺的是自已。
而指到電影面,對於最先看懂得人,便是殘劍。看的懂又真的去做的,便是無名。而一般人,便是飛雪。
套到政治面來說,張藝謀就是殘劍(因為他有飛雪,因此無法成為無名),他以此片來等待無名的出現(注意:不是秦王的出現喔)!飛雪就是影射一些不了解天下想法的人。更深的涵義則為:中共要真的了解「天下」,要真的實行「為天下而打」,而非「威天下而打」,否則,將來無名出現時,刺進去的就不是刀背,而是刀鋒了。
因此,片中薄弱的對話、看似抄襲的武打、 華麗考究的色系、音樂、畫面…等,只是宣傳和混淆視聽的手段,目的則是為了尋找無名。然而因為五色令人目盲,故他可以藉此片拿大陸的錢來暗批中共,還讓中共看了很開心,以為這是同意武力統台,這反而更顯得中共和觀眾(飛雪)的無知,所以張藝謀的利害,就在於此。故真正一個被想簡單了的人,那就是張藝謀導演了,他才是真正的英雄。或者該說,是學生我把他想複雜了,哈!有趣!

二、荊軻
《史記》中說:「燕太子丹因秦軍強大,擔心宗廟祖國恐有覆滅之虞,欲藉刺殺秦王手段以除危機,乃藉口獻以燕國地圖和降將樊於期首級,而獲得親近秦王機會,最後圖窮匕首見,失敗收場。」
就其背景來探討之,就燕國當時的想法是:如果僥倖成功秦國必定大亂,因為一國之君突然被刺身亡,將來王位繼承…等其他問題都會相繼而來,就算不能使秦國敗亡,亦最少可以拖延一點時間,若刺殺不幸失敗了,最多也不過加速燕國的滅亡罷了。
而就電影【英雄】裡的想法來看,劇中殘劍與無名認為:如果刺秦王成功,秦國頂多是亂一陣子,當時秦國因為改革成功而兵多將廣,整個國家也都朝著統一的方向在前進,距離統一中國也只剩下燕齊二國,可以說是兩個軟柿子,要滅掉不是什麼難事,因此就算嬴政早死,其臣下如李斯、王翦,、白起、蒙恬等鷹派的當權者,在爭權不久後,也會繼續其統一的霸業的。反倒是秦王剛死之際,之前被滅掉國家將紛紛起義,但卻因前面所提原因而終究失敗,進而會造成更多人民的傷亡,故他們才一致認為秦王不可殺。
【英雄】與「荊軻刺秦王」中有許多類似的情節,例如「圖窮匕見」的劇情和「知己」的概念,然而,同樣是悲劇英雄的荊軻,他看似很有謀略、有勇氣,雖有計策但漏洞百出,最後因而慘遭秦王殺害,我想,這應該跟他事前演練不足、和未準備後路的關係,以至於失敗被捕。
我們再來看另一名刺殺秦王的人物-張良,他雖以大力士搥擊秦王馬車,看似莽撞、衝動的行動,但他卻能為自己預留一條生路(當時他躲在一旁樹叢中,見計畫失敗,馬上逃跑),所以他能生存下來,經過似神話般的老人指點後,投身軍旅,開創生命的高峰。
這三個人相似點便是最初都想報仇,而其相異點則是對刺秦的處理截然不同,荊軻逃不了而死、無名不逃而死、張良逃而不死。若以成敗論英雄,張良能助劉邦取秦之天下,這才是真正的英雄吧!不過中國人對悲劇英雄倒是比較佩服的。無論如何,這三個人的氣概和膽識都是令人佩服的。

三、連宋

學生認為,當一個大學生,尤其是學人文、歷史的,心中不應有政黨傾向,如此才能達到「無名」領悟的最高境界,才能全盤性地看事情,才能不因媒體報導而蔽於一曲,因此此章雖談政治,但卻以趣味性為主。
撇開兩顆子彈的故事不談(內容太玄,且必定涉及兩黨派間對立的看法,故不談),由於陳總統執政幾年來,無法有效讓台灣經濟「起死回生」,又經常為國親陣營指為「意識形態」治國,因此國親兩黨向民眾訴求「第二次政黨輪替」。並推派連、宋兩人與陳水扁總統「決一死戰」,只是這回「行刺」陳水扁總統的工具,不再是「匕首」,而是「選票」。
如果將國親合推正副總統的過程拿來與歷史比擬,這場「選人大秀」簡直像是上演一場「刺客列傳」,怎麼說其相似性呢?試想(沒錯,這又是我亂想的):
一、人物行為:
2000年大選時,「離開國民黨」另創親民黨的宋楚瑜,得票數雖比連戰還高,但2004年時卻同意擔任副總統的候選人,而「獻出總統的寶座」,這不是和「離開秦國」的樊於期「獻出首級」有相似性嗎?
二、人物思想:
樊於期因信任荊軻,長空、殘劍、飛雪因信任無名能成功,故將自己的聲名或甚至性命交予對方,這便是「知己」的想法。而連宋間亦有「知己」的想法,是的,別訝異,連知道宋獻出寶座必有其居心、宋知道連願意與自己搭配,將來必定要同意與自己分杯羹,因此原本2000年對立、互相叫罵的二者竟然言好了並合作打拼了,這不是另一種很微妙的「知己」想法嗎?
三、刺客結局:
荊軻刺殺失敗,更增秦滅燕的藉口,亦加速了燕的滅亡。連宋「一加一不等於二」的結果,以選票為匕首的計策失敗後,不是造成了泛藍的陣腳大亂嗎?而是否會加速了泛藍的滅亡(國會立委不過半),這就是學生我發現的一種非常有趣的歷史「亂掰趨勢」,為了證明學生此章並非藍色或綠色,我必須強調此文篇首所說的:即使發現了這個趨勢,人們仍然會重複錯誤,呵!

四、結語
古今不止的刺客現象,是因為刺客們想獲得「殺一以救百」的成果,但事實上為何?殺國君真能救天下嗎?試想:第一次世界大戰,不是因為奧匈皇儲斐迪南被殺而引起的嗎?撇開總統大選時那子彈是誰發射的,假使陳水扁先生於過去與今後被子彈(非指選票,藉選票刺殺倒是大家可接受的)刺殺的話,或許會引起中共藉平亂為由而攻台,進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也說不定。
再從另一層談,被刺者自己的行為一定有所疏失,因此被刺者若僥倖沒被刺死,應當向片中(史實上為何?問秦王吧!)的秦王學習,領悟到為天下而殺,而非威天下而殺,另外,也應向無名學習,領悟到為天下而不殺,為天下而自願捨刀被殺。
為何會有趨勢,因為歷史會變相地重複發生,正如刺客現象,例如911等各地發生的恐怖攻擊,皆可說是變相的刺客,然這些刺客雖是他們國家、宗教上的英雄,但絕非世人眼中的英雄,因為他們的刺殺並不能殺一以救天下。總之,因為地球的公轉與自轉,故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會不可抗拒地重複錯誤。像我這句話就重複了三次,呵!
然而我們也不必怕重複錯誤,否則必定舉步維艱,事實上,因為閱讀歷史、了解歷史,我們的人生將由個人經歷擴展為千古風流人物的經歷,心境亦將因而拓寬、識見則將更宏觀廣遠、更深刻敏銳。


2004/1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上善若水 的頭像
    上善若水

    飄在人間~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