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周封建特質建構「大中華文化共榮圈」--- 餘論:假設過去和假設未來的意義
中文四 49011034 黃泰翔

前言:
底下在正文中第一章先談西周封建特質,第二章談中華文化的特質,第三章說明台灣與兩岸目前的政治情況,以上三章(略讀即可,或直接跳至第四章亦可)內容平實,因其乃客觀大眾與學者們的見解、和學生個人對歷史與事實的認知,希望能藉此三章作為第四章的理論根基,以免落入做學問、談歷史言談虛浮無根的情況。
第四章則希望藉由西周封建的方式、間以中華文化作為接合劑,嘗試在既統且獨的政治文化下結合全球華人,於當前全球化的趨勢中,幻想建構出大中華文化共榮圈,進而則可以成立「亞盟」,天下一家的情況亦不遠矣。
第五章即是餘論,因為第四章似乎偏離了歷史是「研究過去」的定義,故第五章則討論此篇報告的用意與目的,故進一步說明假設過去和假設未來的意義。
然而實際上是否真的可以實現,因為這是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一切得看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的態度。不過,別想太多,因為這只是篇報告,畢竟想像與現實是有一段距離的,而我將來更很有可能仍然是隻具有鴻鵠之志的燕雀罷了,但只要心境能達到「逍遙」、「自然」的境界,就能在窮、達中無得失心了。


一、西周封建特質
自講義中我們可以知道:「西周立國的封建有三大要義:一、征服、殖民和封建三環相扣;二、周族對被征服者的懷柔安撫政策;三、因人因地制宜的經濟剝削方式,在封國有所謂的「周索」、「戎索」,在王室則有所謂的五服,但周王的財政來源,主要是甸服、侯服或賓服,要、荒二服的經濟效用不高,只是天下共主威權的象徵而已。」
因此,在名義上西周是統治「天下」,實際上卻為統治「王邦」。在分權制下,諸侯的土地與人民係由周天子冊封,另一方面在宗族組織的基礎下,他們對周天子而言為小宗,對內則自為大宗,擁有該部分土地與居民的統治權與宗主地位,亦即在政治、經濟及內政上享有其獨立的自主權,不受王朝的制約,但對王邦而言,他們仍需擔負助戰、納貢、朝覲等一定的義務。

二、中華文化的特質
金耀基說:「中國是一個國家,但它不同於近代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它是一個以文化,而非種族為華夷區別的獨立發展的政治文化體,或者稱之為『文明體國家』(civilizational state),它有一獨特的文明秩序」[1]。
又顧炎武《日知錄》論正始風俗中:「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異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與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由以上可知,因長期的民族融合與文化互滲,所以中國人對於中華文化的深層認同,尤其超越了種族及政治體系的界線,故能將不同的種族與政治體系下的人民,緊密聯繫而形成自我認同的共同意識,進而發展出獨特的天下觀,並認為天下(文化)興亡,匹夫亦有責焉,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特質。
是以,亡國,如西周不再、漢室滅亡…等朝代交替,而中華民族卻依舊存在;亡天下,指的則是文化,亦即「中華民族」失去了「中華文化」,其結果才是真正之國滅。


三、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就中華民國來說(在此指的也就是台澎金馬,底下以簡稱「台灣」代之),「台灣正經歷一場空前的騷動,其中有對舊時代某些創傷的緬懷與憤怒,也有對新時代不確定局面的驚懼和憂憫,讓我們在文化認同的三叉路口迷失了方向,一步步在「全球化」與「在地化」(Globalization vs. Regionalization)的衝突中,夾雜著「中國化」的矛盾,也在「國家民族」(state-nation)與「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重疊式效忠(overlapping loyalties)中作繭自縛[2]。」
以上是當前台灣人與各政黨與人民如何看待自己,先除去自己人對自己的看法,由於當前這世界是弱肉強食的,否則也不會有美國堅持攻打伊拉克的情況發生,因此,世界各國對我們台灣的認知,大都是跟隨著美國與中共兩大強權的,故當前台灣的困境即是:
1. 實際上中華民國是有主權的國家,否則也不會有總統大選。
2. 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且常以武力威脅台灣。
3. 美國則擔任一個緩衝的兩面討好者,聲言不支持台獨、亦不支持中共武力犯台。
4. 故世界各國只好追隨美、中的看法,在外交上不認同台灣是一個國家,而認為是中國的一個地方,因此很難同意販售武器給台灣、極少數會與台灣建交、台灣不能加入聯合國、參加國際賽須以中華台北為名,但可加入世界各種組織,便是這個原因。
四、幻想建構大中華文化共榮圈
由上一章談現實的兩岸情況,我們可以知道自國民黨撤退、掌握台灣政權、政權轉移,至現在的台灣人本土意識覺醒,兩岸的關係進入非常微妙的時期。由於當今兩岸的政體不同、生活方式亦有差異,故台灣人民絕大多數不希望受到當前中共的統治。
然而就中共領導者強硬的態度,再加上世界各國臣服於美、中的情況來看,即使台灣人民全名公投都希望台獨,中華民國的前途仍是黯淡無光的,因此大中華文化共榮圈的理想,或許需要在一陣腥風血雨後才可見到。因為學歷史必須分辨理想與現實的差異,故我便嘗試在「幻想」中建構大中華文化共榮圈,因為是幻想,不能實現已經夠悲哀了,所以內容自行排除了一些可能發生的壞狀況,而僅就好的方面來說,以滿足自己並達到台灣人喜歡「自high」的最高境界。
如何建構大中華文化共榮圈?我認為大部分決定於中共領導者的態度,像目前中共境內即有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等,這便是因其各個境內的族群、民情、風俗與中華文化有差異而造成的特殊情況。
就這種自治的特殊情況,令我聯想到若就西周封建特質來看,各個自治區或各個省都當作為諸侯國的話,且這些國家都有義務向中共(周天子-以河北省範圍作京畿)盡納貢等義務,即是說台灣亦可以如此,台灣(諸侯國)對中共而言為小宗,對內(數個縣)則為大宗,擁有該部分土地與居民的統治權與宗主地位,亦即在政治、經濟及內政上享有其獨立的自主權,不受中共的制約,但對中共則必須盡些義務,例如每年納數億給中共作為貢金。
若台灣不接受中共這種威服的建議呢?則中共將仿效西周征服的方式以武力犯台,而要如何連結台灣與各族的差異性呢?這就需要從中華民族來說,文言文本三民主義中,孫中山先生說:「漢族當犧牲其歷史、文化與夫自尊自大之心理,與滿、蒙、回、藏諸民族,相見以誠,合於一爐而冶之,以造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如美利堅之合黑白數十種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堅民族主義,斯為積極之目的也」[3]
這便是說中華民族就是數民族共存的一族、中華文化就是融合包含各民族文化的文化,而各民族雖可各自為政,但因宗主為中共,國家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彼此無須國界、戒備、出入關口,經濟上無須加稅、競爭而是互助,外交上當然以聯合國五大國的中共為首。
這即是說不分族群、文化建立個「大中華文化共榮圈」,因為文字語言統一後,經濟才能迅速交流,故文字上簡繁通用(將來可決定是否使用其中一種),語言上全民則以普通話為主、方言為輔。
若能如此,台灣即可台北直飛中共各個省、更不用說小三通了;且可取消6000多億軍購的紛爭,因為換成了宗主國的中共要保護諸侯國台灣,台灣在國防預算則可大為降低,如此即使每年繳100億元當納貢金也划算;當然也不用在外交上花幾千萬找那些小國家為友了;因為都是本國人,故中共方面也不須打壓台商或給予為難等限制。
個人幻想:在西元2046年時,兩岸可捐棄過去成見而和平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擷取古老的西周封建制度之精神特質,發展出一種比民主政體更為完善的「新中國封建制度」,建構出「大中華文化共榮圈」,此時類似歐盟的「亞盟」亦逐漸成立,而在拋棄了文化與種族的差異與對立後,各地區(諸侯國)、各族群在經濟上互相幫助之下,人人安飽、謙恭有禮、文化發達、天下一家。
近日看了一本書叫做《從地圖看歷史》[4],裡面說了「在可見的未來,以戰爭改變國界線的例子只會愈來愈少。換言之,國界線的意義將逐漸消失,『世界一家』的理想也會慢慢實現。希望有那麼一天,當我們打開世界地圖時,不再有那麼多國旗、那麼多的國界線。」
這便是我個人的理想,或許兩岸亦會不用戰爭即統一吧!「一列神秘專車定期開往2046,去2046的乘客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找回失去的記憶…」這是節錄自電影【2046】這部片的開場白,我將其日期定為2046年,便是為了找回失去的記憶-天下一家-或許這不曾發生過。
「沒人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因為從來沒有人回來過」。


五、假設過去和假設未來的意義
(一)假設過去的意義:
例如一個題目如此問「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由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這便是假設過去。
則回答者必要開始試著用點腦筋,就當時的經濟政治社會來討論,例如: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
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不夠強大,意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這都是一連串的假設過去,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也是無法驗證的,就歷史來說,或許真的沒有意義,但就歷史「鑑往知來」的功用來說,則可以因為這種假設過去(鑑往)而引發的邏輯思考,其對思索未來事物發展則是有極大的幫助的。
若僅止於「研究過去事實」以「還原真相」的歷史定義、目的來看,這對人類文化、人生體悟雖有幫助,但卻很難因為了解過去片段史實而啟發思考的,所以我們常見到的僅是兩件史實的「比較」,而非與未來連結的思考。
(二)假設未來的意義:
這即是繼續上面假設過去的話題,來探討假設未來的意義,由於假設過去的事情因為時間不能回頭進行,故一切的「假設過去」都是永遠無法驗證的。而其意義上段已說過,就是啟發思考以利人生未來。
但假設未來就不同了,因為未來尚未發生,故有可能所假設的可以被將來的事實所證明,而意義就像預言一樣,必須經由對過去歷史發展的傾向作了解,加上對現在時勢的研究,如此才可發展出一種對未來的假設,此假設才能夠真正得到證明,這有點像歷史哲學的味道,如同湯恩比和馬克思都是做如此的工作,可以讓人們先為未來作準備,這大概才算是真正的「鑑往知來」吧!我想這就是「假設未來」和此篇報告的意義了。


註:
[1] 金耀基,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177。
[2] 許仟,台灣海洋性文化的思考,第二屆南華公共行政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2001年,頁1。
[3] 文言文本三民主義,轉引自周世輔,前揭書,頁100。
[4]武光 誠 / 著、蕭志強 / 譯,《從地圖看歷史》,台北:世潮出版社,2003年,頁201。

















2004/12/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上善若水 的頭像
    上善若水

    飄在人間~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