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期中考試
中文四 49011034 黃泰翔
1.請舉三例以上說明古代先民座次的禮儀習慣。
古人設宴,對座次安排十分講究,主人坐什麼位子,客人坐什麼位子,都有嚴格規定,亂坐就有喧賓奪主,以下犯上之嫌。古人尚右,以右為尊,例如“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而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
如《史記•項羽本紀》就記載了座次安排的尊卑觀念。鴻門宴上,項羽、項伯東向座,亞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羽是主位,東向坐,而南面為上,坐的是亞父范增,顯示項羽對范增的尊敬,張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與今天的侍從差不多。
清代學者顧炎武經過考證,得出結論:古人之坐,以東為尊。這個結論僅限於室內,如祭祀時,廟室內神主朝向,都取東向。而在堂上,一般都是以南向為尊,主要賓客都安排朝南坐,如我們在戲台上看到的那樣,最典型例子莫過於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御座,坐北朝南,居高臨下。 由於時代和地域不同,北方和南方的座位安排上略有差異。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故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1   2

           3      4

           5      6

             7   8


4.王莽究竟是一個書呆子、新聖人、偽善者,還是社會問題改革家?

就新聖人、偽善者來說:
王莽徵集天下通古文今文經學及天文、歷算、兵法、文字、方術、本草的士人數千人到京師,築學舍萬間容納一萬八百人。賢者為師,愚者為徒,都有免費的飲食供應。群臣都說周公攝政七年,制度始定,如今安漢公輔政四年,大功畢成,位置應在諸侯王之上。吏民也陸續上書,請求加賞安漢公。上書人數,總計四十八萬七千餘名。派往各地瞭解民情的八位風俗使回到長安,帶回各地歌頌王莽的民歌三萬字。可見王莽確實已盡得人心。太皇太后見得朝野上下如此,於是下詔給王莽九錫封典…
由此我們可知,其實王莽當時其實很可能是舉朝上下多數人眼中的新聖人。
然而由於他後來竄漢(其實他能夠篡漢也正是因為他得到西漢官僚體系的支持)及改革的失敗,因而史上評為改制無方,食古不化,不誠無物及人心思漢等,當然他之前被認為是新聖人的種種行為,也就成為偽善了。

就社會問題的改革家、書呆子來說:
莽做了十五年皇帝,欲有所作為,動引經義,對周禮等三代政治為理想,變法大肆改革,號為新政,卻是復古;首定國家經濟政策,立井田制度,奴婢私屬,五均賒貸,六筦政策,即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利用公權力控制市場經濟,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下至人民養生嫁娶,官室封國、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皆依周禮,一系列改革,充滿理想;
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奉行不得其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驟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王田」、「私屬」,影響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的利益,加上劉姓宗室失去權位,自然引起不滿和抵制。莽看不起邊疆諸國,野蠻無文明,削王為侯,致使邊疆亂起,不得平息。
由此可知:他真的算是個改革家,不過卻是失敗的改革家罷了,也因此有人會認為他是個書呆子,所以才會改制無方,食古不化。

總結:就王莽失敗的原因來看:
他的失敗與他面臨的政治環境與其新政的措施有關。
首先是新朝內部官僚系統出現分裂,削弱其行政效率,貪污成風,使政策倒行逆施,加重人民的負擔。
當然王莽本身亦須負上一定責任,他盲目地崇古慕古,將上古時代的周制定為政治方針,忽略了客觀環境的需要。桓譚評語為:「王翁嘉慕前聖之治,而簡薄漢家法令,故多所變更,欲事事效古,美先聖制度,而不知己之不能行其事,釋近趨遠,所尚非務。故以高義退致廢亂,此不知大體者也。」這裏點明了王莽這套復古改革本身存在了很多問題,而這些政策直接地侵害了朝中顯貴,在這雙重壓力下,王莽必然是失敗的。
總之我認為其實他因為是個「失敗的社會問題改革家」,所以會被認為是個「書呆子、偽善者」,若他成功的話,那他很可能是個「新聖人、成功的社會問題改革家」了。

5.漢代的內朝政治與君尊臣卑的反智論、一人專制的局面有何關係?
就內朝政治來說,自秦漢帝國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體之後,隨著一體化結構的不斷完善,皇權一直有逐步擴大的趨勢。漢代的內朝(皇帝的辦事和服務機構)官員都屬少府,尚書是內朝官員的頭領。尚書官職不大,秩不過千石。國家大政由號稱三公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尉掌管。但到西漢末年,內朝權力已很大。到東漢時大權已集中在尚書手中,相權低落,三公成為空洞而無實權的了,尚書成為朝廷主要命官。
就反智論來看,先秦道家的「小國寡民」、「絕聖去智」說和法家的「古者人寡而相親,物多而輕利易讓,故有揖讓而傳天下者…」的今不如昔說,都有著鮮明的「反智」色彩,至於儒家,原本是主智、崇智的,但漢代以後,儒學法家化,便自然從主智、崇智走向了反智、仇智了。
就一人專制來看,漢朝政治、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帝制儒學化、儒學帝制化。前者以孫叔通等儒生制定朝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為主要標誌,後者以董仲舒把儒學改造為一種配合政治大一統理論,為一人專制政治體制提供合法性的理論為主要標誌。
帝制化的儒學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君臣父子化。孔子把君臣與父子相提並論,從思想上為君臣父子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尤其是他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更直接把君臣父子列為「禮」的突出角色代表。順著這一思路,《孝經》更進一步把「孝」釘到了政治領域之中,《孝經》開宗明義有云:「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主要分為兩種,一是作為統治表率的孝,一是事君如父的孝。
或許可以說漢代一人專制政治體制的建立基礎就是「孝」,通過董仲舒的理論,王被視為貫通天地人的天子,而且子對父的孝變成臣對君的忠,父由於血緣關係而被賦予的對子的絕對權力變成君對臣的絕對權力,皇帝至高無上的政治地位獲得了理論上的合法性。
總之,絕對的父權、君權與發源於法家韓非子之說的「三綱」合流,於是釀成「父為子綱」,「君為臣綱」的教條,也就漸漸構成「儒學法家化」,因此原本尚智的儒家,在「內多欲」(借法家達成)而外施仁義(借儒家達成)的人主下,也就形成尊君卑臣與反智的情況了。

7.解釋名詞:
(1)山西軍人:
山西人之善戰,秦時即已馳名,如秦的王翦、漢的李廣、蘇武等,都是以勇武顯聞,班固認為「山西」所以出將,是由於與外族接近之故。這是因為山西在春秋戰國時是即是晉地,其後分為趙和魏,是所謂「四戰之地」,已屬爭戰的重點,歷代一直是黃河流域的漢民族,與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發生衝突的地方,因此民俗修習戰備,故善於鞍馬騎射。而武帝時為了對匈奴作戰,又因為舊人凋謝,因此由文帝以來新興的山西軍人集團與幾葛個外戚軍人,組成了新的軍事統帥系統,這便是漢時山西軍人崛起的原因。

(2)千年女屍:
千年女屍,身高154厘米,重34.3公斤。一號墓出土。這具女屍在2100多年前是長沙國丞相車大侯利蒼的夫人,名叫辛追。出土時外形完整,全身潤澤,肌肉柔軟而有彈性,內臟器官完整。解剖表明,死者患有冠心病及動脈硬化等。胃中發現甜瓜子,大概是吃了甜瓜後突發急病死去的,年齡約50歲。此屍保存時間之長,程度之完好,在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十分罕見。它與木乃伊、泥炭鞣屍和屍等都不相同,專家們把這類型的古屍命名為「馬王堆屍」。

(3)鹽鐵論:
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昭帝召集天下賢良、文學60餘人到長安,「問以
民所疾苦」(《漢書•食貨志》),並讓他們與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討論鹽
鐵官營、酒類專賣等問題。這就是西漢時有名的鹽鐵會議。至宣帝時,桓寬根據
這次會議的文獻,進行加工和概括,「推衍鹽鐵之議,增廣條目,極其論難,著數
萬言」(《漢書•公孫、劉田傳贊》),成《鹽鐵論》60篇。
《鹽鐵論》內容涉及當時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也反映了當時一定的社會面貌,是研究西漢後期歷史的重要史料。形式上它借鑒了漢賦主客問答的方式,以文學、賢良為一方,以御史、大夫等為另一方,進行辯論,雙方互相詰難,使論點不斷深化。從文體上說,它是漢賦的一種變體,在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上有創新意義。在辯論過程中,有從容細緻的說理,有以尖銳激烈的言詞批駁對方,有用生動的比喻和具體事例以增加論點的說服力,給人以深刻印象。《鹽鐵論》的議論從實際出發,針砭時弊,頗中要害;語言簡潔流暢,渾樸質實。郭沫若稱它是一部「對話體的歷史小說」。《鹽鐵論》自宋以來歷代皆有刊本,較通行的有清張敦仁考證本、郭沫若《鹽鐵論讀本》和王利器《鹽鐵論校注》。

(4)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
元平元年(前74)昭帝卒,因無嗣子,霍光以皇太后詔迎立武帝孫昌邑王劉賀為帝。不久,賀因荒淫無道被廢徙漢中房陵縣,霍光與群臣又迎立武帝衛太子之孫劉詢(即漢宣帝)。宣帝即位後,霍光繼續秉政,因擁立有功,增封至二萬戶,其它賞賜無數。地節二年(前68)病卒。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秉政二十年,成為西漢後期外戚專擅朝政的濫觴,同時改變了武帝之前以丞相為中心的三公執政,這是西漢封建政治體制方面的重大變化。

(5)「游」俠、「任」俠:
一、游俠:好交遊、重義氣、能救困扶危的人。
如《漢書˙卷八˙宣帝紀》:「高材好學,然亦喜游俠,鬥雞走馬。」;《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頗通書史,有氣力,好游俠;嘗招合亡命,縱橫於江湖之中。」
二、任俠:尚氣節有擔當而樂於助人。
如《漢書˙卷五十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又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九》:「有一個劉氏子,少年任俠,膽氣過人。」
由以上兩個例子來看,我們可以大略知道:
游俠的「游」字,意思大概是「交往」,通「遊」字
任俠的「任」字,意思大概是「有擔當、能承受某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