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再虛構的三國歷史─浪漫再浪漫的價值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前言:
在老師<漫畫三國志與小傳統文化>一文中的最後提到:「如果歷史的麥子不死,大傳統和小傳統知識和經驗的交流,就必將是永無止盡的,而且是交相輝映的。」又說「大傳統歷史的經驗教訓…小傳統歷史的通俗趣味…」。
學生亦同意:就《三國演義》來說,它雖屬於小傳統,但卻能夠充分結合並發揮大傳統的經驗教訓,甚至有教忠教孝的功能。然而此文並非要再重複老師的論點,而是要就原本三國演義「七分寫實,三分虛構」中「虛構」的特色來著手,來強調其雖然為虛構,但影響力與實用性卻大於一般正史,這即是因為人們對三國時代的認知,大部分來自《三國演義》,而非正史《三國志》。
因此,學中文和歷史的我,就產生一個想法:若中文結合歷史,不就如文學結合史學嗎?不就如小傳統結合大傳統嗎?
一、虛構
有些學者批評《三國演義》虛構了一些情節,混淆了讀者的觀念,像清朝的章學誠在《丙辰雜記》中提到:「三國演義七實三虛,惑亂觀者。七分寫實,三分虛構,讓讀者迷惑,不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例如小說敘述關公溫酒斬華雄,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很少人會去探討,其實斬華雄的並非關公,而是孫堅。另外,有關孔明祭東風之事,正史並未記載,應為小說虛構的情節,其他虛構或者誇大的情節更是不可勝數。
上一段其實藏著幾個有趣的問題:
第一、讀者若迷惑,在花時間查閱《資治通鑑》、《三國志》、《裴注》後,大概可以了解到一些史實。但是在知道了「斬華雄的並非關公,而是孫堅」後,究竟對自己的人生有何幫助呢?這便是值得玩味的問題:了解事實有何幫助呢?
第二、若「正史並未記載」,這就更好玩了,因為假如陳壽的《三國志》等書沒記載某些三國演義的橋段,難道事實上那些橋段就真的不存在嗎?這種設想,就是說沒寫的其實不能證明真的沒有。
但歷史就是要以「有」的東西來討論真偽啊!不然怎叫歷史呢?就教猜史了。反過來說,有許多寫出來的東西,不是常被翻案了嗎?有一些沒寫出來的,或是小說虛構的,難道不可能是真的嗎?
小結:以上雖然學生提出了一些問題,學生真的想知道那些問題的學術性答案嗎?不是的!因為學生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即根據第一個問題:「了解事實有何幫助呢?」和第二個問題:「沒寫出來的,或是小說虛構的,難道不可能是真的嗎?」老師或許可以隱然發現學生想討論的一個方向,那就是著重在「虛構」帶來的用處。
二、浪漫的價值
黃仁宇先生說:「《三國演義》英譯本標題為Romance of the Three Kindoms (三個王國的浪漫史)不為無因」,正是前一節所說的「七實三虛」之故,小說家將離奇的人事物匯集、抽取、裁剪,因而使當代人物的浪漫精神浮現出來而深入讀者的心中,因此「京劇跟隨著以白臉表示曹操之陰險,棗紅面表示關羽之不可泯滅的忠厚,蝴蝶式的臉譜表示呂蒙之有心計,也是將歷史傳奇化和美術化。」
這些歷史傳奇化與美術化的浪漫事蹟,也是《三國演義》表現其實用價值的地方。由於其內容大量描寫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爾虞我詐,可說一字一句皆藏有玄機,因此有人將其當作治世的兵書,商場競爭的寶典,認為熟讀三國,不僅可以增長對人對事的應對技巧,若能活用三國,更能讓人無往不利;涉世未深的青年讀之,可多一分處世的圓融。
故古人云:「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因為三國到處都是謀略,老人的處世態度已然圓融,若再看了三國的謀略,將更加圓滑。這固然是凸顯三國演義的謀略,也是著眼於其實用價值。
三、再虛構的浪漫
近來坊間有一套新的三國漫畫(還在連載中),名為《火鳳燎原》 ,作者「陳某」畫筆著重於智謀和戰術,主角的視點則由傳統的劉、關、張改為嶄新的司馬懿,將這個真正的三國大贏家提早搬上舞台。又將呂布描寫成神勇無敵兼智計絕頂,當然您或者未必認同呂布有多聰明,但書中說到水鏡先生的士氣論:「貶敵抬己,其法有三:
其一:敵將初勝者,貶己方武將魯莽。
其二:敵將多勝者,貶己方軍師擇地失當,氣候預測錯誤。
其三:敵將常勝者,貶敵軍將領有勇無謀。」
如此一段「士氣論」就推翻了歷史上對呂布的評價,將後世對呂布有勇無謀的論斷,說成是呂布的對手為了提振己方士氣的說法,事實上呂布應當是智勇雙全的才對,作者刻畫呂布不僅有著明確的目標,更有著通盤的計劃,如何獲得董卓的信任,如何博取士兵的崇拜,如何抓住矛盾、利用形勢,樹立個人威信、布局鏟除異己。
這便引起讀者的反思,試問有勇無謀如何能夠常勝呢?是吧!因此讀者心中對於這部《三國演義》的「再虛構」之漫畫內容,便更加地感到震撼,因為原本的刻板印象逐漸地瓦解。
例如劉備出場時竟然號稱董卓軍,洗劫了一座城池,似乎作者是要寫他假仁假義了。然而隨即又寫他救兩座城,更宣揚袁紹軍的好處而不是自己的聲名。接著以洞察一切的姿態同董卓接觸,而自己武藝平平卻借助關張二人之力,如此營造出武功高強的假象……張飛則是智勇雙全的桃園派畫家!
這令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虛構再虛構後,正如負負得正的數學原理,是否有些「虛構」會變成「真實」呢?作者的描繪是否也由「篡史」,而能更進一步達到「創史」或「恢復歷史」呢?
作者還有描繪出牽引著天下大勢的「水鏡八奇集團」,將一批《演義》上的出名軍師,說成是同門師兄弟:賈詡用激將法迫郭嘉出山,臥龍、鳳雛、荀彧…等都出自水鏡先生門下。總之,彷彿整個三國歷史是一局以心計謀略比賽的智能競賽,因此從頭到尾,從上到下,每一方勢力,每一個人,都在互相算計。
「兵者,詭道也。」正因為如此,各種的詭計,偽裝、欺騙、誇大、隱蔽、情報戰、心理戰…都被作為重要的軍事手段加以宣揚。而《火鳳燎原》正是把「智」、「謀」發揮到極致的一部作品。
例如一開始司馬懿策劃的暗殺許臨的計劃,便已經計中有計。讀者原本以為一番打鬥後終於暗殺成功,不料鏡頭一轉,死的不過是個替身;再一轉,原來這也早已在司馬的計算之中,許臨的安排不過把被殺死的時間推後了一點點。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場白而已。
《火鳳燎原》中幾乎每一個計謀都是一石數鳥,絕難料中故事人物的真正意圖。其中有單向計策、雙向計策、連環計等,開始的成功,不代表最後的勝利;初始的失敗,則常常是致勝的契機。而爭鬥的雙方將計就計,往往置之死地而後生,奇變迭起。
結語:
若說《三國演義》建構出我們對三國歷史、人物概念的思想牢籠,那麼《火鳳燎原》便有如鑰匙(或另一具牢籠)!因為它的出現,令讀者能夠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跳出(或又不可自拔的跌入了另一個框架)。這一段結論或許可以稱作:「雙向計策」,底下我便來一段「連環計」來作為最後的結論。
在本文中我說「虛構的影響力與實用性大於一般正史」,那沒有「真實」何來的「虛構」呢?虛構可以憑空而起嗎?可以的。但三國故事則不可以,因為三國是確實存在過的朝代啊!真的存在過嗎?我們有見到嗎?沒有。但書上有記載啊!不是有所謂的偽書嗎?偽史嗎?翻案嗎?發現或發明嗎?在文字上有的東西就是真的嗎?沒寫過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嗎?上帝呢?你有見過嗎?沒有。那是否有上帝呢?若沒有上帝,那怎麼會有萬物呢?那南極、海王星呢?你有去過嗎?沒有。那它們存在嗎?電視上看過啊!電視傳達給我們的就是真的嗎?新聞就客觀嗎?用攝影機拍出來的就不狹隘、偏頗嗎?攝影機是誰製造的?鏡頭是誰擺設的?……
是人!所以我們還是相信有三國的存在,而是人(世人)當然更愛浪漫三國。好了,這就是我的三國謀略,也是它的價值-報告。 END 2005/6/26
- Jun 26 Sun 2005 23:53
最後的報告-中國通史(唐以前)-虛構再虛構的三國歷史─浪漫再浪漫的價值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