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麗士日記248-劉德華《中國人》的反思
===先來篇轉貼===
觀點/劉德華《中國人》的反思:音樂的純粹性vs政治標籤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LX91Nyl
天王巨星劉德華的歌曲《中國人》近日被炎上,許多人討論音樂與政治的界限,尤其是在當前的政治氛圍下,是否應該將所有事物都牽扯到「抗中保台」的議題上?
劉德華,作為華語樂壇與影壇的天王,他的作品一直以來都深受各地粉絲的喜愛。然而他在台灣的演唱會演唱了《中國人》這首歌,卻引發政治話題的漩渦。音樂本應是一種純粹的藝術表達,但在特定的政治氣候下,往往被賦予了不同的想法。
其實女子天團S.H.E在2007年推出主打歌《中國話》,也曾被批評太諂媚中國,歌詞提到「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好聰明的中國人,好優美的中國話」,因隔年2008年就是北京奧運,這首歌在當時掀起極大爭議,被認為是想進軍中國奴化自己、吹捧對方。當時唱片公司回應:「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只是一首歌,不要想太多」。
沒想到時隔17年同樣的情況換劉德華被炎上,被貼上媚共藝人的標籤,若以目前政治氛圍來看,那最愛中國風的周杰倫,只要有影射中國的歌曲是否都要被貼上標籤?其實中國風的歌曲在台灣早就行走多年,劉家昌的年代甚至有專門愛國歌曲,他作的《中華民國頌》當時亦為了避免觸及政治敏感問題,將歌名和歌詞中的「中華民國」改為「中華民族」,若照目前抗中標準,可能以後劉德華若再來台灣開唱, 《中國人》這首歌勢必歌名要改成《台灣人》。
在全球化的年代,我們應該珍惜和保護藝術作品的多樣性與獨立性。音樂是跨文化的語言,是連結人心,而非分裂的工具,大家也應該理性地看待音樂這件事。
相對的,出道43年的劉德華,至少參與了170多部電影、發行了百餘張專輯,並獲得無數國際和地區性獎項。作為影壇和歌壇的雙料天王,劉德華征服了無數觀眾的心,更在文化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華語文化的一部分。劉德華長期以來關懷弱勢,曾在921大地震時幫台灣募集1萬個睡袋, 31年前曾來台參加國慶活動,這些努力體現了他對所有華人的關懷和身為公眾人物的責任。
藝術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讓我們珍惜劉德華音樂帶來的美好,遠離不必要的政治干擾。
===個人短評===
1.之前就說過 個人一向喜歡站在地球村的邏輯看事情
別說兩岸 全世界都一樣
吃飽撐著村民吵架 傻一點就打架
人生苦短 一定要搞啥沒用的歷史定位 到頭來都是空 還追逐啥豐功偉業
非要等到外星人要打過來了 人類才會試著同心協力槍口對外
但就電影公式來說
人類劣根性一定有人要在此刻當"漢奸"
如此才有狗血戲劇性
2.如同對運動明星如前篇大谷翔平的看法
個人對劉德華無感 對政協啥的職務也無感
他就是個藝人 香港人來台唱個歌賺個錢
扯政治是鬼島日常
只能打擊小咖說愛台灣
打壓不了巨星如周杰倫 悶聲賺大錢
就算流著原住民血液的蕭敬騰 也照樣對幾億的人民幣低頭
嘴巴說愛台或愛中 其實改變不了現狀
只是口嗨 就是錢香
但就是有人玻璃心會碎滿地
3.看到閒人吵蠢事
蹭篇日記 於事無補 但仍記之
如同今天讀到的句子
《明史·王叔英傳》:“生既已矣,未有補於當時;死亦徒然,庶無慚於後世。”
下午 08:35 202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