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行 Verbrechen 摘要
作者 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
前言 開宗明義即藉由引言道出了本書故事的精華:
我們所能夠談論的真實,本身從來就不是真實。——維爾納‧海森堡
可以想想
1.對於不會傷害其他社會人士的犯人,
「他的確犯了法,但罪行有多重就難以判斷了。
再者,法庭該不該扮演復仇者的角色?」
2.一個犯罪,到底是社會/其他人的錯?還是人性/犯人的錯?
「其實,所有的罪行,都不是單純的『一個人的罪行』。」
3.「大多數的事情事非常複雜的,而罪責正是其中之一。」
故「刑罰的意義何在?我們為什麼要懲罰一個人?」
作者 身為邏輯清晰的律師
思考與讓我們思考著罪行 矯正 社會 與人道...的關係
與許多躲在電腦、鍵盤、犯罪背後大喊除罪化、廢死...的人不同
個人 身為邏輯清晰
且是面對人類罪行的第一線執法人員(實際上...)
長久以來便在思考這些問題
如跳針常提到的"人滅論"至"超渡說"的思維進程
輕易地便超越了一般人的"社會人文"思維
舉例來說 談近日高雄事件
ㄧ般人只會著重於探討黑心企業與不良政客的責任歸屬、賠償、修復...等
個人則會直指人心、道德教育、產業與環境、
乃至於與天地共存的思維與長遠計畫
不過 這就有點離題了
結論 很棒的一本書 推薦
上午 10:39 2014/8/10
===喜歡的句子 摘錄===
誰才是受害者?無從選擇而犯的罪行,如何定罪?如果置身其中,你,會怎麼做?
對辯護律師來說,訊問證人時最重要的規則,就是不要提出你不知道對方會如何回答的問題,驚喜未必是好事,我們不能拿委託人的命運下賭注。
委託人與辯護律師存在著非常奇特的關係,律師並不是真的想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至於律師是否相信他的委託人是無辜的,則一點都不重要。律師的任務就是為委託人辯護。
警方辦案的出發點是沒有巧合的存在,他們百分之九十五的調查都是書面作業包括物證審核、重要事項備忘錄、證人的訊問等等。………與此相對、律師則是從檢察官建構的鐵證如山之中、為被告找出疏漏之處。巧合是律師的盟友,他們的任務是避免輕率的將案情導向似是實非的『真相』。………所以我們還在尋找能夠拯救委託人的巧合。
我們以為確切知道某件事,但這是我們錯誤的以為,而要找到並回到正確的道路,往往一點也不簡單。
律師可以合法且理所當然的窺探(或偷窺)當事人內心的完整想法與秘密。
看完這本書,會發現故事中主角的某個想法或是處境,我們或許也曾經有過,只是,我們終究沒有成為罪犯,因為我們堅持不讓人性的弱點操縱了我們的理性選擇!
不是所有的罪行都是出於惡意與泯滅人性,有些人的罪行是出於無奈,與太多難以表達的傷痛。他們難以逃脫他們受困的命運,被迫一步步的走向毀滅。
於是我們繼續往前掙扎,像逆流中的扁舟,被浪頭不斷地向後推入過去。——史考特‧費滋傑羅《大亨小傳》
我們的一生同樣都在薄冰上跳舞,冰層下極冷,若不幸落水,很快就會喪生。有時冰層無法承載某些人的重量,於是冰破人落海,我感興趣的就是這一刻。如果幸運的話,事過境遷,我們依舊繼續跳舞。如果幸運的話。
聽到的只有對方的呼吸聲,他們把世界關在門外,關於過去,他們從來不談。
她就是他的故鄉,除了她之外,他一無所有。
當她演奏時,她感覺到自己和過去的生活,有一股淡淡的、幾乎感受不到的聯繫,那是一種讓她感到親切、而且非常想念的光輝。
這種純粹的幸福感充盈著他長達幾個小時,所有壓抑與無力感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他想擁抱那個受傷的男人和整個世界。這種醺醺然的感覺,讓他在失眠幾個月後,終於得以一 夜好眠,而且整晚重複著同樣的夢:男孩拔出刺,站起來開心的笑了並跟他招手。
費德麥亞覺得他血管中的寫似乎換了顏色,變成淺紅色,他感受到淺紅色的血從胃部透過脈動,流經整個身體,一直蔓延到手指及腳趾尖,由體內照亮他。裂開的磁磚、凹凸的磚牆以及飄忽的塵粒變得立體起來,並且向他一擁而上,四處紛飛的大理石碎片也似乎停滯在空氣中。然後他看到那根刺,它散發著獨特的光芒,他能同時看見它的所有面向,直到它消融於空氣之中。
桌子的對面擺著一只來自京都的木製小佛像,它的年代久遠,只是額頭上有一道裂縫。佛像微笑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