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寫的專書閱讀心得寫作競賽 浪費許多時間 慶幸今年換學弟寫XD
由本文字裡行間可見作者思維之不同凡俗XD
P.S.
一流的作家能寫出步步驚心.甄嬛傳等膾炙人口的小說
二三流的文人只能當公務員與孤芳自賞 ㄎㄎ
因為沒得獎 所以可以張貼Orz 共6539字

下午 03:04 2013/2/2

《一本就通:宇宙史》-歷史的微塵

一、內容簡介

面對著浩瀚廣淼、繁複難懂的宇宙,本書作者克里斯多夫‧波特(Christopher Potter)藉由幽默風趣的筆調和科學客觀的視野,為徬徨無助的讀者在茫茫的宇宙裡尋得一個立足點,並從無物滋生有物、有物又化育萬物,循序漸進地為我們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引領讀者盤桓蒼穹、照亮黑暗、審視歷史和哲學,探究人和宇宙的關係。


二、佳句與心得

由於本書的字裡行間,處處蘊含著發人省思且韻味無窮的錦句,每每引起筆者無限的感慨和共鳴,因此底下即先摘要一小段書中原文,並於後闡發自己的心得:

1.「這種排拒(對宇宙一切事物的排拒!)並不是缺乏興趣所致,而是極度壓抑的明證。畢竟,有誰希望得知,在這漫無目的的浩瀚宇宙當中,自己只是個微不足道的斑點?」(p.008)

不論人類是如何地自大,實際上,人類依舊是渺小的。在從小到大的學習中,我們亦可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便是學得越多,越覺得自己不懂的事越多。宇宙史更是如此,比起無窮的宇宙,人類實在是微不足道的生物之一,因此人類開始抗拒了、逃避了、害怕了。於是,眾人總是選擇一股腦地將自己投入俗事中浮沈,彷彿唯有藉著那近乎無意義地爭名逐利、隨波逐流,才能令自己暫時忘卻原始的恐懼而不再卑微。



2.「人是萬物的尺度:是測知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測知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p.017)

撇開外星人不談,由於我們目前所知的「智慧型動物」僅有人類,故而,理所當然地成了測量萬物的標準和唯一的尺度,伴隨著過去集中制的權力,許多荒謬的事蹟便由於君王、或宗教「無知與自大」的尺度而誕生,在那當下有著真知灼見的數理學家、科學家和天文學家們,反倒被視為洪水猛獸般的異端,或身敗名裂、或喪命、或抑鬱而終。總之,無論是求真的科學、求善的歷史、求美的文學,都曾因為「人的尺度」而不真、不善、不美,甚至不復存在。


3.「放下這份小小執著,別再沈迷地球諸般事物的細微尺寸差異。現在就該越過大氣層,越過人造衛星,視野跨越太空,看向下一個與地球有相當尺寸的最近物體。」(p.025)

身為俗世裡的我們,總是難以放下許多事物,善於斤斤計較、樂於多方求索,雖然科學令我們發射了人造衛星、發現了其他星系、開拓了無限的視野,卻依舊心繫著自身世俗裡的萬般利益,彷彿一旦沒有了這份執著,便會瞬間失去地心引力般而無所適從似的。


4.「時間和空間基本上都不存在,時間和空間不過就是描述事物關係的手法……時間為『不讓所有事項同時發生』的事物。」(p.056)

本書有許多對於時、空的描述,無一不是顛覆我們淺薄認知的理論。舉例來說,從農業進入工商業、科技時代的我們,生活上總是分秒必爭,過著忙盲茫的生活,等到年老後才強調慢活與田園生活。或是終其一生的努力,竟然只是為了擁有一個寫著自己名字的小小空間-房子/墳墓。試問,這趨近於徒勞無功的一切,是否只是對時空的誤解而造成的一場美麗錯誤?正如我們由於月色的皎潔和浪漫,而幻想勾勒出淒美動人的嫦娥故事一樣。


5.「人類不只是不位於宇宙的物質中心,而且不論依字義或就隱喻而論,都完全不具有任何中心地位。科學革命的起因,主要不再在於是否把太陽擺進宇宙的中心(反正太陽後來還是被移開了),重點是在於把地球從中心挪走。」(p.084)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雖然歷史裡有許多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真實故事,但不可否認的,大多數的人都是以自己為中心,進而擴及「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國家」、乃至「自己的地球」,這其實是很可笑又可悲的天性,數千年歷史以來,人類「為了自己」不斷地自相殘殺,何時,我們才可以像接受「日心說」一樣,把「自己」從「中心」挪開?


6.「就一道光束看來,時間已經大幅減緩到完全不再運行。光在時間中沒有運動。光的運動完全是針對空間的移行。」(p.092)

當筆者閱讀到光、光速、時空的敘述時,當下的心情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因為整個身心接收到了這些文字方塊所傳遞的意境,瞬間便掙脫了時空的束縛、徜徉在宇宙之海裡。時間和空間被切割了,變成了可以超越、可以掌握的事物。微渺而短暫的生命,似乎都變成了永恆。如哥德爾所述:「如真能回到過去,代表時間並沒有『過去』」(p.015),因為那每一分、每一秒,只是空間的不同罷了。


7.「倘若宇宙沒有中心,而且從所有的制高點看來宇宙全都一樣,那麼這就相當於表示,所有地方都是中心。我們畢竟還是位於宇宙的中心;話說回來,其他東西也全都如此。」(p.095)

這是個有趣的觀點,可以引申為:沒有人是優越的,因此,每個人都是獨特。雖然放在人類這「愛比較的小世界裡」是不太能成立的,但若阿Q一點,又何嘗不是一種自我調侃的好方法?因為,如此一來,這個世界又重新「為我而轉」了。正如本書封底所述:「科學一次次把人類在宇宙間首要地位拿掉,然而宇宙的反應,卻是又把我們擺回那個核心位置。」其實有點類似「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依舊是山」的境界描述,雖然我們大都只停留在第一個的境界,而有趣的是,常常我們總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所謂初級與高級,最終的「表象」竟是一樣的,怎不令人感慨萬千?


8.「分割到最後的那一剎那,物質的微型化做到最後,突然之間整個宇宙也開啟了。」(p.101)

本書摘錄這段《魔山》的文字,作為描述事物之小的章節開頭,於兩百多頁裡,我們的視野從最大看到了最小,從超星系團見到了夸克,比較起來,宇宙是如何地廣大與無邊,人類是如此地無足輕重與無知,正如作者說「比起空無一物,人類看來也沒有大上多少。」(p.102)而在這極小化物質乃至自我的當下,或許也就能一窺宇宙的奧妙。反過來想,當我們習慣極大化地自我膨脹,是不是等同忽略了整個世界,甚至連自己都看不清楚?


9.「事物在測量之前都非事物,而是處於一種得以用數學機率波來描述的可能存在狀態……實相並非不可知的,而是不確定的。」(p.126)

這段談到了個人一直很喜歡的量子物理,因為該「不確定」的理論,竟是來自精確的數學和物理,而今無論哲學、文學亦常拿來運用,自此,我們在這個世界中將因而多了另一種認知與思考萬物的方式:「世界只有在人類進行觀察的時候才具有意義?」(p.139)當您閉上眼或死亡,那個曾經活過的世界,是否還真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10.「這種粒子對的存滅,實際上就是種借貸償還現象,無中生有又回歸無物,或說回歸科學家所稱的真空。」(p.128)

本段敘述竟可與道家的「道生一」和佛家的「真空不空」等理論相通,這是個饒富興味的現象,眾人眼中進步的、唯物的、求真求用的科學,最終竟能與東方哲學、唯心的、求無求空求圓滿求解脫的古老學說相印證,或許,我們眼中所謂的進步實則捨本逐末、捨近求遠,非要等到大地哭泣、滿目瘡痍、崩潰邊緣時,才知懸崖勒馬、亡羊補牢與反璞歸真,例如保育瀕臨絕種動物、植樹造林、有機蔬菜……皆如此,著實令人感慨萬千。


11.「種種可能的量子事件都要發生。所有可能的世界全都比肩並存,而且一切可能的結果,也分別在不同世界當中實現。」(p.141)

此為量子物理學裡的「多世界詮釋」,當我們在現實中被繁忙的工作、經濟、家庭壓力逼得喘不過氣時、因惡疾纏身而苦不堪言時、受到甜蜜又痛苦的感情折磨而以淚洗面時,或許,在同一個當下的另一個世界裡,有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自己;或許,當一個念頭轉變時,我們便已經踏入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開展一段全新的命運。


12.「混沌理論顯示,用來描述自然界眾多系統的數學方程式,只在理論上才具有因果決定性,本身都是不穩定的。……測得的變數只要有一項出現最微小的偏差,就可能導出非常不同的後果。這種作用稱為蝴蝶效應。」(p.143)

近年來,混沌理論和蝴蝶效應因為電影的緣故,廣為大家所瞭解與著迷,由此我們可以發現,艱深複雜且「唯物」的科學,除了可能起始於當前科技無法實證的理論,甚至是「科幻」之類的狂想,更可以和媒體、藝術、文學、宗教等相結合,豐富我們「唯心」且一向處於「不穩定」的精神生活。回首過去,所謂「進步的科學」一直處於不斷地被推翻與修正,也許某一天,我們將發現「混沌」才是這世界的真理,而非「規則」。


13.「從遠處觀之,電纜看來就像條一維的線,不過在纜線上行走的昆蟲所見就有不同……自然界其他7個維度消失不見,也就是那種假象的延伸……」(p.148)

此為「弦理論」的譬喻解說,讓我們稍微理解自身僅能發覺三個空間維度與一個時間維度的原因,這令筆者想到一些科學難以解釋但現實中卻時常可見、甚至廣為印證的玄學、道術……等被批為「迷信」的學問,可能僅是由於人類生理構造導致我們「無法看到」而非「事實上不存在」。同理,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爭執和偏見,更可能是來自己的見識淺薄、孤陋寡聞、坐井觀天或蔽於一曲之故。


14.「我們測量宇宙所採作法,能決定宇宙最後具有哪種歷史。我們測量的時候,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過去……追究宇宙如何開始是個沒有意義的問題,因為當時並沒有時間這種東西……因為在高能層級,時間就變成一個空間維度。」(p.152)

此處探討了兩個有趣的觀念,一是人類的測量是為了自我瞭解,但也因為方法與角度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自我歷史」。二是人類對「時間的觀念」或許不適用在宇宙身上。

大概是我們已經太習慣於「自我創造的假象」,導致這種「歷史正在改變」、「沒有時間」的概念或真相,看起來反倒抽象到令人迷惘,實際上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在閱讀的這一刻正挑戰著我們的理性與感性。


15.「地球不僅不是位於宇宙的中心,而且從宇宙一切層面來看,它也絲毫不具有任何核心地位。」(p.190)

有史以來各國皆然,身處於地球的人類,從自身的角度希冀地球可以擁有某種核心地位,自神話乃至科學,「創造」出許多「故事」,當然是「情有可原」的。

比較值得探討的是,當太空探索一無所獲、外星人等智慧生命存否依舊成謎/秘密的今天,雖然實質上地球並非宇宙中心,但在沒有其他外星智慧生物可「對話」的今天,「唯一」的智慧生命-人類-似乎意外卻更像是未卜先知般地,回到了崇高又孤獨的核心地位了。故作者說「誠如薛丁格所述,假使宇宙間沒有投入理解的意識,那就如同偉大戲碼對著空無一人的包廂上演。」(p.257)


16.「宇宙要創造出秩序,都必須以其他地方失序作為代價。問題在於,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才匯聚成為人類?我們敢不敢相信,代價就是恰好生成這等尺寸和這般能量等級的宇宙?」(p.192)

若「質量守恆」運用到人類生成的代價,一生一滅,試問:「宇宙究竟付出了什麼?」這是一段很沉重的假設,卻也因為只是假設,因此不痛不癢、容易忽略不去想。

讓我們將焦距拉近,將發現人類為了生活的「進步」,總是必須付出「環境」以作為代價。除此之外,自古代的帝制、近代的殖民帝國主義、乃至於現代的資本主義,一個皇帝、大國、富人的誕生,必將是犧牲了更多的百姓、弱國、窮人,更不用說今天的科技進步與環境污染的關係了。可笑的是,當我們心中柔軟的一塊開始憐憫所謂失去的東西時,「殘酷的現實」總隱約透露出「適者生存」的高傲和諷刺。


17.「語彙繁多不見得就能養成偉大的劇作家(不過有些劇作家確實擁有大量語彙);已非常有限的語彙,仍有可能寫出偉大的劇作。重點在如何組合單詞,這點在生命的語言也絕對成立……」(p.215)

這是在說明DNA特性,當自詡為萬物之靈的我們發現自身的基因組數並不怎的麼多、甚至還比稻米少時(雖然比果蠅多了一倍),大感尷尬的人類加緊研究後,得知了原來「兵貴在精,不在多」的結果,終於鬆了一口氣,就像本段以文學作為譬喻的解說一樣。

荒謬的是,實際上我們一直是以優越而非謙卑的態度,探索著「自身的神話」乃至浩瀚的宇宙,雖然一再發現「人類不是創世的目的,也非創世的終點」(p.205),但我們總能以現存美妙的宗教、文學、藝術……等方式自我催眠與陶醉著。


18.「……從海洋向陸地轉移。土壤充滿蟎類和馬陸,還有肉食型生物吃了牠們,動物第一次彼此相食。」(p.230)

此為距今4.16億年到3.59億年前「泥盆紀」中的一段敘述,筆者對「動物第一次彼此相食」的那刻覺得非常地具有意義,因為當今人類文明社會的價值觀,除了基本上認同「吃人是不對的」,對於所有的生靈,幾乎都抱持著「天生萬物皆生以養人」的觀念。

我們挖空心思地強調色香味俱全,把烹調生物的「屍體」變成一種藝術,煎、炒、煮、炸、炆、燉、焗、烤、蒸,無論山珍海味、飛禽走獸、根莖葉果蜜、從頭到尾、四肢五臟六腑……都難逃人類的口腹之欲。不僅如此,身為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在「彼此相食」上更進一步地創新,餵食草食性動物進食同類的肉骨粉飼料,進而引發了狂牛症。當然,除了畜牧業者,大部分人類對牲畜的病變和死亡並不傷心,他們擔心的是,自己吃了會生病!


19.「科學和宗教紓解世間苦難,同時卻也加劇世間苦難。若說宗教經常帶來戰爭的口實,那麼讓我們殺人手法愈益高妙的禍首就是科學了。」(p.259)

從過去經驗可以得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道理,人類習慣自找麻煩已數千年,我們既好戰、又愛和平;既要宗教、科學救人,卻又藉之殺人;總是一面破壞,卻又一面建設;極力追求物質享受,卻又奢求心靈平靜。或許,這種「正反、陰陽」二元對立的特性,既是宇宙的真理,亦是人類的天性吧。


20.「我們並不憂心宇宙早年當我們還不是人類的那段時期,就好像我們也不為出世之前並沒有我們而發愁。那麼為什麼當談起悠悠歲月之後該何去何從,卻要操心至此?反正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徒然妄想控制宇宙本身的命運。」(p.260)

從我們不斷「建構」、更正、研究的歷史、宇宙史,乃至未來地球、宇宙的命運,許多人都是關心,甚至用一生去追尋與探究的。然而,不管人類得知或編造出什麼結果,每個曾試圖追尋永恆的人類終將一死,我們來不及參與「她」的過去,只好用「綿延」追尋她的未來。但不可否認的是,常常我們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掌控,何況是宇宙的命運?

於是,人類又從科學逃入了宗教、哲學、藝術,我們成了神的子民、體悟了瞬間即永恆、從醜中找到了美的觀點。好不容易在宇宙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座標,終於可以安心地長眠。


三、結語:歷史的微塵

闔上書本、閉上眼睛,讓思緒徜徉在以浪漫光年為距離單位的星系裡,在那動輒以億年計算的漫漫宇宙史中,人類,只是其中的一抹微塵,此時的感觸,正如蘇軾《前赤壁賦》中談到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確,我們便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栗米那般地微乎其微。

然而,現實生活中許多優秀的人類,卻不斷地試圖以行動來反駁,他們從征服民族、一統萬里江山的豪情,轉移到了發射衛星、登陸月球、探索太空的壯舉。我們真的微不足道嗎?看完整本書,筆者得到一個結論:我們是渺小的,但也是偉大的。

因為,我們或許是在這壯闊的宇宙劇場裡,能完全感受其神奇奧妙、氣勢磅礡劇作的唯一觀賞者。爰此,「她」甚至不惜花了百億年,才孕育出人類。如此戲劇性的誕生,更賦予了我們極富張力的性格:同是人類,可以一面發起血腥屠殺與戰爭,亦可一面強調人道救助與和平;可以輕易破壞山河,亦可極力造林復育;可以自大高傲地像神般掌控生殺大權,亦可卑微懦弱地像螻蟻般趴伏於地;可以為愛犧牲奉獻,亦可為愛霸道強橫;可以熱衷於烹調、食用動物屍體,亦可狂熱地關心、維護動物的生存權;可以朱門酒肉臭,亦可路有凍死骨;可以科學為宗教服務而發起聖戰,亦可因宗教傳播科學而啟迪民智;可以唯心,亦可以唯物。

張開眼睛,感受陽光灑落眼簾的溫度、微風輕拂肌膚毛孔的觸感、藍天裡的白雲正緩緩地移動、大地上的萬物正各自為其生存而忙碌著。這些情景像是一幅畫,無聲卻有力地訴說著生命的美妙。抬頭望向梵谷畫作般的繽紛星夜,看見的似乎不是未來與現在,而是回溯著過去的光輝燦爛。側耳傾聽,這時周遭的夏蟲正拼了命地鳴叫著,牠們會想這些事嗎?牠們知道冬天的溫度嗎?

與夏蟲比較起來,我們的生命似乎漫長與精彩許多,但和宇宙比較起來呢?歌德說:「一切掙扎、一切奮鬥、一切吶喊,在上帝眼中,卻是永恆的安寧而已。」雖然我們不斷地掙扎,要出人頭地;努力地奮鬥,欲證明自己;用力地吶喊,想和天地溝通。在上帝眼中、在宇宙之中,卻更像是永恆的寧靜罷了。

即使我們的付出是如此地接近虛無與無意義,卻也不必因此灰心喪志,因為「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我想,當感悟了天地、宇宙的道理,從另一個觀點看來,我們亦是當中的一份子,萬物和我都是無窮無盡的偉大永恆。此時的我們,便是另一個令人著迷的小宇宙了。

「如果真有平行宇宙,另一個我/我們在做什麼呢?」歷史的微塵,如此地想著。


(2012‎年‎6‎月‎7‎日 完成於曾文水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