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記20050607-最後一攤

這禮拜好像喝了三次吧
前兩次都太清醒
決定最後一攤要喝得快又多

送舊啊 碳烤店 好像叫美食家吧
一盤的菜都很少啊 價錢不便宜
還和大頭跑到阿拉丁要冰塊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記20050605-我要把畢旅的錢賺回來

終於快八千字了
八個字一元
太多亂七八糟的符號和表格
令我打的很慢啊
速度大概一小時八百字吧
雖然目前才一千元
但我看到了完成後的一萬元
哈哈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記20050604-糜爛萬歲

什麼是醉的定義
或許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或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但是卻不能克制
這是兩種定義
也就是說
一個有意識自己 另一個則是無意識
很高興大家都能有意識地茫 而非無意識
意志力啊 祝大家大學畢業後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記20050602-相簿

好了,就是這樣了.
這就是當前的perfect.

相簿中沒有什麼活動,沒有感傷,
彷彿世間的一切好像瞬間靜止了,
在快門按下的那個moment,我悟了!
更!朕要畢業了(閉眼微笑)
看到沒?佛祖捻花微笑是學我的XD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試說明史學與文學的特點、異同,並闡述自己的意見: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就過去而言:從前並沒有所謂的文學與史學兩種分類,對於一切用文字記錄的,都通稱文學,章太炎對文學有此定義﹕「以有文字,昔於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故在古代,兩科同歸文學類。
 然於近代:新文化運動引入大批日本與西方的學術詞彙、思想觀念,而令文學之定義就大異於之前,也確立了文史的分科。
其相異之處:史學的定義為重修舊實,目的在於反映客觀事實,不能虛作,不能誇張,更有未經證實不能引用之規定﹔而文學的定義則為表達個人主觀意識,能創作,能誇張。但史學中,史家有其個人思想﹑見解,故未必做到絕對客觀,會將個人思想加入史學中,揚善眨惡,此就為文學之一種作用,所以史學作品亦會流於文學範圍內。
 而兩者除了述而不作及能述與作的性質不同外,研究方法也不一樣。在文學中,最終目的為欣賞至創作,最終止於文章。但史學則相反,文章對史學來說才是開端,因文章而啟發新觀點,從而討論研究,旨在求真。在這種研究法下,文學是史學家啟發的營養,文章在兩科上意義完全不同。
其關係之密切:早有「文史不分家」之說,說明了史學﹑文學兩者間的相輔關係。文史間關係密不可分,歷史由人類織成﹑推進,其中控制歷史進程的可說是人類的思想,而文學作品正正是思想的表達。
文學作品是主觀思想的表達,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而閱讀文章的人民吸收了文章的思想而改變,則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遞進,也是文學作品的一個功用。人民吸收了思想,文學化民後,形成了當代思想朝,進而推動社會,推進歷史,也是可以理解。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籍導讀分組報告
第一組 卜正民《縱樂的困惑 - 明朝的商業與文化》(台北:聯經,2004)



簡介+序+引言 + 第四章 秋(1642-1644)
報告者:黃泰翔
===
第一章 冬(1368~1450)【磚牆】、【交通負擔】、【集思成文】
報告者:黃盈儒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通史期中報告-羅馬建築藝術史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一、概述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襲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裡亞人」的建築技術,對希臘藝術的模仿是羅馬藝術的原動力,而羅馬人在建築形式、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因此不影響羅馬藝術本身的發展並形成獨有的特色。
  其在公元1—3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之一。大型建築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而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 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

二、結構特徵:雄偉、實用,注重內部空間
1.古羅馬大角鬥場:
公元72年,大角鬥場由維斯巴西安皇帝開始修建,公元80年由其子蒂托斯皇帝隆重揭幕。據說它是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以後之後,為慶祝勝利和誇耀帝國強大的武力,強迫8萬猶太俘虜修建而成,後在三世紀和五世紀重加修葺。它就如同奮戰在它裡面的角鬥士一樣,是力量和強壯的象徵,流露出的是一種羅馬帝國異常雄壯的霸氣,是一種略帶看似不修邊幅的粗獷。
另一方面,也是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段野蠻、血腥的歷史。角鬥場建成後的300多年裡,窮奢極欲的羅馬貴族們在這裡欣賞著獸與獸、獸與人、人與人之間的殘酷搏殺。參與決鬥的人,大部分都是當時被看作動物的奴隸和戰俘,他們被稱為角鬥士,生死完全由貴族掌管。決鬥時,奴隸或者戰俘不時出現被野獸咬傷、撕裂、殺死的情景,慘叫聲驚天動地,場面十分血腥。在一場異常激烈的搏鬥之後,往往是全場觀眾起立,拇指朝下,大喊「殺死他,殺死他!」逼迫勝利者當場處死失敗者,以這樣的方式來滿足貴族們嗜血的慾望。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通史期中報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衰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十一世紀末,塞爾柱土耳其 王任命突厥大臣忽都不丁爲花剌子模地區都督。忽都不丁四世孫摩訶末繼位後,進一步擴張領土,建立了一個包括俄屬中亞、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國家。
1290年,又在鄂斯曼的領導下宣布脫離塞爾柱土耳其人獨立,並開始發動一連串的戰爭,包括攻下安那托利亞大城布薩為其首都。雖然鄂斯曼於1326年逝世,但其子孫仍舊持續發動戰爭,包括攻擊拜占庭帝國、在巴爾幹半島與希臘等地興事、打敗塞爾維亞人、打敗來自匈牙利的十字軍等。鄂圖曼帝國的大業一度為帖木兒攔阻,但隨著蒙古大軍的撒離,塞爾柱土耳其的滅亡,鄂圖曼帝國重新奪回優勢。


鄂圖曼帝國發展史

年 代 大 事 紀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怛羅斯戰役對回教文明之影響

前言:
天寶十年的怛羅斯戰役---八世紀兩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唐與大食)的軍事對抗---以唐軍失敗而告終。
大食在今阿拉伯半島。唐初以來,曾屢次遣使入貢。其後,攻滅波斯向東發展,逼及西域,對唐朝的西進政策造成極大的威脅,終於演成>天寶十年(西元751年)怛羅斯(今中亞的Talas河畔)之役。唐將>所率領的蕃漢混合軍,被大食的諸胡聯軍打敗,唐的聲威為之受挫。不久,雙方又行修好,>時,大食且曾派兵助唐收復兩京。
而怛羅斯戰役的除了造成回教的傳播外,回教文明也因此吸收並發展了中國的科技知識。

怛羅斯戰役發生背景:
  怛羅斯戰役之前,唐與大食還有過兩次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一次發生在開元三年(715年〉,一次發生在開元五年(717年) ,這兩次事件還與吐蕃有關。其格局是:以大食為主,聯合吐蕃,同唐朝對抗,謀取唐在中亞的屬國,排擠唐朝勢力。
因為唐朝勢力在中亞的興衰,直接地影響著伊斯蘭教在該地區的傳播。十分有趣的是:另一次所謂「渡瀘之役」也是吐蕃與大食聯軍為一方同唐軍對陣的。所不同的只是後一次戰役以吐蕃為主力而已。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通史期中報告:埃及豔后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前言:「走向何處」與「千篇一律」
「研究歷史就是追究原因」,這句話大概是沒什麼疑問的,而E. H. Carr 在「What is History」 裡提到:「我認為,一個好歷史家,無論他在想或不在想,都是在關心將來的。因此,除了『為什麼?』一問題外,歷史家還在問『走向何處?』。」
同理,我將此報告分為兩部份。第一章學生欲結合文學的筆法(散文)、美學(或哲學等)的概念,融入歷史的元素(求真)來寫一篇小文章,讓老師批閱報告之餘,亦可看到學生的用心與創見,此「走向何處」的人生體驗和感想便是此報告的價值所在,若無此章,則此報告便不值一顧了(可比較一下第二章的內容即可知)。
第二章名為「千篇一律」,這是說看完此影片,其實並沒什麼好寫的,頂多寫個劇情簡介,加上一點「為什麼」的感想或感嘆罷了!而這種歷史劇的感想,多是千篇一律如這章的內容(若覺此章無聊,略看即可),且此種文章即使寫個上百萬字,也是沒任何意義的,日月星辰將照常運轉,而人類將還是個原始人,在個人的生命中只會記得:「噢!曾經看過這部片,感覺呢?忘了。」

第一章:走向何處?
「春假的一天,白天很悶,導致一有風來,樹上的葉子都爭先恐後地急著掙脫樹枝,而隨風起舞、盤旋、然後落地、乾枯,或許葉子的一生就這麼結束,但這是炫爛而美麗地死去,像整片櫻花、楓葉同時飄落一般,靜靜的,但卻是可令人動容而落淚的。」我在自己的週記上流著淚寫著。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通史第三排報告
3-1
Ancient Egypt 古代埃及
埃及文明於西元前 3000 年沿著尼羅河在東北非成形。
埃及人得益於貿易,並且工藝影響了美索不達米亞,但是, 他們產生了很不同的社會和文化。
埃及的特色顯示於它的富藝術和大量的紀念塔中了。
比美索不達米亞更穩定和藉由沙漠避免這個主要的侵略路線, 埃及文明繁榮了超過於 2000 年, 開始衰弱大約在西元前 1000 年。
3-2
On Being a God King一作為上帝國王當神王時
在早期, 埃及朝向一個強力的王權邁進。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通史第一次作業
學生: 黃泰翔 中文四 49011034

1. 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private property in civilization?

Becaus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people escaped from in primitive society, because of the productivity lowly, the product without surplus, having no idea of the private property, that is to say the creation of the private property indicated that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raises, have the product of the surplus, then would have the situation creation of dividing into the work, the civilization will therefore accelerate the growth.

2. What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rrigation systems and civilization?

The people know although the river water deluge can destroy the crop, also can provide the more rich soil, so start irrigating the system initially. Along with irrigate the scale to extend, started appearing the specialized management to irrigate the person of the system, develop the first ruling class gradually, the civilization produces from here namely. Also there is standpoint saying, irrigating the system is the result that civilization develop, not cause.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北宋三大家
北宋山水畫壇的「三家山水」是以李、范、董為代表,其中以李成居首,范寬次之,董源對後世影響更大,在當時李成的山水是「當朝第一,」「百代標程。」所以,真正全面影響宋代及後世山水的宋代大家是---北方的李成、范寬和南方的董源。

《畫鑒》又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氣,李成得體貌,范寬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為百代師法。」三家對自然的理解各具其趣,風格各異。
李成描繪自己熟悉的齊魯風光,范寬描繪自己熟悉的關陝風光,董源描繪自己熟悉的江南風光。
三大家之特點:董源之畫除部分作品雄偉、嶄絕崢嶸之勢外,大多趨於平淡、天真、樸茂靜穆;范寬有堅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李成之畫挺拔雄奇,富有變化,惜墨始金,別具一格。


李成,他的山水初師荊關。荊浩、關仝以「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承唐啟宋,標誌著唐宋之際山水畫的高度成熟,李成深受他們的影響,變荊、關雄壯渾偉之勢為清勁秀潤之氣。由於李成生活在不同於荊浩、關仝的山東營丘,所面對的是一派平原加丘領的齊魯風關光,所以,他的畫「近視如千里之遠,」呈平遠式構圖的特點。他在生活上、仕途上不得志的境況,也決定了他苦寂無奈的心境,使得他的作品呈現出曠達清高,孤傲苦寂的境界。他用墨淡潤,運筆清瘦,「惜墨如金,淡墨如夢霧中,畫面渾潤。」黃公望《寫山水訣》中載:「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畦逕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畫中土坡用筆捲動如風,用墨清淡雅致;枯木用筆中峰勾勒,寒木風骨,平正勢奇,枯枝多變,壯如屈鐵。清安歧《墨緣匯觀》云:「以水墨作平遠之景,位置奇逸,氣韻深厚,樹木虯屈,坡石蒼潤。」畫法高古,得唐人三昧。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藝術史期中報告:黃世團意象創作觀後感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前言:
其實我當天在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要看了三個展覽,一是「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李仲生與台灣現代藝術」、二是「玉山禮讚-簡敏男攝影展」、三就是本報告的展覽,當然三者都有所感想與心得,不過由於對於「意象創作」有較多的心得,因此才會選擇此展覽作為報告標題。
底下分為三章,第一章「簡介」,由於DM裡就有了,所以只摘錄DM裡的一小部分,希望如此能夠令此報告能夠更完整一些(不簡介一下好像怪怪的)。
第二章「感想」,大概敘述一點剛看完展覽時的初步感想。
第三章「心得」,心得即內心所得,乃學生個人於表面感想外,試著結合過去所學的一些知識和經驗,闡述對於欣賞此次展覽後的個人消化後所得,故於感想外另立一標題來寫,亦是此報告的主要部分。

第一章 簡介:意象創作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3
帛畫人物禦龍圖 (戰國)
此畫於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應是戰國中期作品。畫幅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興棺材之間,應是引魂升天的銘旌,可以說是《龍鳳人物圖》帛畫的姊妹篇,二者從製作的時代到風格技法大體相同。但《人物禦龍圖》在繪畫技巧上比前者更趨成熟,
作品主題也是表現“升天”,不過不是由龍鳳引導,而是由墓主人駕馭龍升天,反映了戰國時盛行的神仙思想。整幅帛畫呈現出男子走完了塵世之歷程,踏上天遊之行,反映出中華民族對生與死獨特的認識。
將龍身畫成舟形,也許因為楚地多水,墓主人乘飛龍升天,就如楚人所熟悉的乘飛舟一樣,這是由龍表示的通天之道與由舟表示的人間通達理想目的之路的合一。鯉魚和白鷺,即是吉祥的象徵,由於它們都離不開水,也點明墓主人是生活在楚地多河澤的水鄉。畫中,人、龍和魚都向左行進,與向右飄動的人物衣衫、手執的韁繩以及輿蓋上的三條飄帶,構成畫面上極強的動感,很好地表達出人物乘龍迎風挺進的意境。希望墓主人的靈魂快速進入天國。
畫中人物比例相當準確,使用單線勾勒和平塗於渲染兼用的畫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龍、鶴、輿蓋基本上用白描。畫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發現用此畫法的最早作品。

P16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是我國已知畫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性最強的漢代彩繪帛畫。屬蓋在內棺上的T型大幅帛畫,這種稱為「非衣」的帛畫具有引領墓主魂魄升天之意,T型帛畫畫面三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部,天上:右上方畫太陽,中立金鳥一隻。左上方畫新月,中有贍蜍、玉兔。中繪人首蛇身像,為上天主宰神女蝸。太陽下的扶桑樹上,又有8個小太陽。古代神話傳說,天上有10個太陽,輪番照射,相替棲於扶桑樹間。新月由坐在飛龍翅上的女子托舉。下面有兩隻飛鳥相對,懸著鈴鐸。再往下,兩扇天門內,二人拱手對坐。人間:一老婦人為墓主人,前有兩人捧盤跪迎,後有三女隨身伺候。地下:一巨人站立兩龍之上,橫跨一條大蛇,雙手托帶著可能象徵大地的白色扁平物。畫天上以示死者的終身歸宿,畫人間以示死者生前的榮華富貴,畫地下以示陰間的幸福。整個畫面佈局對稱,線條流暢,描繪精細,色彩絢麗,顯示了西漢高超的藝術水平。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