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愛虎爛 中文系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訓詁學期末報告
日中文四 黃泰翔49011034

1.簡單介紹《爾雅》一書的作者、成書年代、體例、價值等相關知識。另外,請就清朝劭晉涵的《爾雅正義》或郝懿行《爾雅義疏》選出兩則加以標點、譯釋。

Ans:

(1)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作為書名,"爾"是"近"的意思(後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裡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範的標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
《爾雅》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但未載作者姓名。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曲選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 
中文四 黃泰翔 49011034
2.試論《牡丹亭》杜麗娘的死亡與復活
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乃敷演備受禮教約束的太守之女 - 杜麗娘 - 懷春慕色的故事,她因情成夢,因夢成癡,又因癡而亡。然而死猶未已,一靈不滅,繼續在死亡裏追尋到夢中情人柳夢梅,最後又還魂復活回到現實世界,排除困難,有情人終成眷屬。
  杜麗娘的至情能量創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愛情神話,她的愛情之旅,實是一種靈魂的冒險。我們若透過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的神話論述與話語(《神話》,臺北:立緒,一九九五)來瞭解這個美麗的愛情神話,便可以發現其中隱喻的深層結構訊息,底下學生便以神話元素來試論杜麗娘的死亡與復活。
神話原是人通向內在生活,發現自我之鑰,也是尋求自我與現實社會和諧的指南。在《牡丹亭》故事中,杜麗娘由生活在精神的荒原、接受自然的情色啟蒙,經歷夢境而到死亡與復活的過程,已構成英雄歷險的神話原型完整模式。它與成長危機的原型冒險具有相同的涵義,象喻青春期的心理轉化與精神成長。
  在神話中,死亡是冒險的英雄尋找靈魂之泉常常必須付出的代價,從反面看杜麗娘之死,則可視為對於荒原的拋棄,自我保存之道。死亡是完全走向內在,在死亡中杜麗娘保全了她的愛情,她的感覺,她的經驗。所以寫真的自畫像留下了美麗生命的線索與信念。死亡在這種情境下乃變成通往內在自我肯定的考驗,也是從危機與困境逃遁的出口。
與心中所愛結為一體,恒是一種神聖的儀式,意味著更進一步的心理與精神轉化,也是杜麗娘為跨越門檻回生的必經之途。因此杜麗娘必須在愛情中重新復活誕生(柳夢梅開墳的象喻),從黑暗走入光明,歸返曾經使她窒息而死的世界。
  但死固難,生亦不易。在英雄冒險的最後這段旅程,復活後的杜麗娘仍必須繼續奮鬥,為自我愛情爭取存在的合法性。先婚後奏構成另一重崎嶇,但卻是英雄再度必須通過的險徑,因為杜麗娘必須以自己的信心勇氣,獨力完成理想之愛的追尋與結合,以個人的方式,而非妥協,挑戰傳統教條專制,贏取社會的承認,才能真正彰明至情真愛的勝利,她的愛情歷險才到達真正的終點與理想。
  神話是情感的產物,是詩與夢的同源,也是人類內在共通的語言。神話使人瞭解自己的存在,幫助人度過生命危險,解放人的思想,在個人與社會間建築橋樑,維持生命平衡。神話實在是人類的永恆故鄉,尤其是美麗的愛情神話,更是所有人性共同的夢想。這種潛隱的永恆神話輝芒,應該就是《牡丹亭》神秘魅力的來源,叩動無數心靈的呼喚。從神話的入口閱讀《牡丹亭》,的確更能契應此劇作深遠的精神意義,也能瞭解湯顯祖〈牡丹亭題詞〉中「情至」 的生命境界。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 曲選分組報告-漢宮秋
組員:中文四 洪宏銘、黃泰翔、高偉誠、楊峻堯

一、《背景》
1.作者背景: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約為西元1250年---1322年(宋朝末年至元朝)。從他的作品來看,他早期熱衷功名,在「黃鐘.女冠子」套中『且念鯫生自年幼,寫詩曾獻上龍樓』。他曾經在大都待過二十年,有謂的「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雙調.撥不斷),但於還是「困煞中原一布衣」,「恨無上天梯」(南呂.金字經)小令,後來元朝統一全國後,他南下江淮,任江浙省務官,他比關漢卿、白樸晚一輩的作家。馬致遠的雜劇作品是以『漢宮秋』、『青衫淚』、『荐福碑』最有名。被尊稱為「曲狀元」,在元代的文學上具有極高的聲譽,『太和正音譜』(北曲曲譜。一名《北雅》。明代朱權撰。)中列於首位。
2.劇本背景:漢宮秋(題目:沉黑江明妃青冢恨 正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寫西漢元帝受匈奴脅迫,送愛妃王昭君出塞和親。過去昭君和番的故事見於《漢書》<匈奴傳>及<元帝紀>、《後漢書.南匈奴傳》等,另外《西京雜記》又多畫工毛延壽等人因索賄而獲罪棄市之記載,而馬致遠一反傳統描寫昭君的作品,以元帝和昭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著重譴責了怯懦自私的文臣武將,曲詞文采斐然。曾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

二、《人物》
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部份:一者漢元帝;二者群臣(包含毛延壽);三者王昭君。
元帝者一如史上耳根子軟、懦弱無能的帝王,遇事而縮不能自主,即便心有不甘,亦僅能聽憑權臣擺佈。而其耽於美色無心國事者,恰若文人千古不變的風花雪月課題,比之更勝者猶有因之亡國的李後主。而元帝所能給予昭君的最後“仁慈”僅是能放下九五之尊的顏面,與不顧權臣反對的灞陵相送。正如其所言「誰似這 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由此可見一禁錮在帝王身軀裡的文人靈魂的深沉悲哀。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立中興大學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
【曲選作業】(作曲&曲話)
黃泰翔

原作:
馬致遠 [越調] 天淨沙﹒秋思

枯籐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平沙,
古道西風瘦馬。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詞選作業 第一次填詞,如有錯誤疏失請老師不吝指教 謝謝
=============================================================

<�菩薩蠻> 作者:黃泰翔


大綱:
讀過李杜題材豐富、表現深刻的詩後,再去接觸詞時,便覺得詞太多離情別愁的題材內容,然而,唯有在當自己初試愁滋味後,才能深深體會,甚至還藉以發抒感情。

============================================================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國立中興大學
九十二學年度第二學期
文學批評 期中報告


由孫大川先生《山海世界》談台灣原住民文學元素與台灣文學之關係--解構後現代主義、建構寫神主義
系級:中 文 三
姓名:黃 泰 翔
學號:49011034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序
為了完成詩選報告,首先,我構想了一個禮拜,原本是想改編數首唐詩成為劇本的,後來在蒐集資料時,感到可改編者不外是王昭君或是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罷了,其它若妄加改編則往往會失去詩的原意,若如此,也就會脫離詩選報告的範圍,而僅屬個人幻想瞎掰胡扯之篇章,於是便開始著手現在這個報告。
這個報告是屬於中篇小說型的,改自網路上的文章,配合故事情節穿插了一些古詩、唐詩、詞、曲、雜劇、小說甚至是聖賢所言之吉光片羽,並在其後附上了來源,若有所謬誤請多多包涵指教,或許有些是曲解其本意、差強人意、不太恰當等諸多缺點,但我乃本著許多佳句常難以達到實用目的,而僅能存在於書本中的遺憾,為此,我站在為「句」叫屈的立場上發聲,前後花了三、四個禮拜,終於完成了還是改編、還是胡扯瞎掰的報告。 

2003/5/21 於中興男宿仁齋1203

再序
許多字句它們的價值藉由人們的翻閱書籍、舞文弄墨中獲得了新生命,從此寄生於其人的思想、言語、音聲中,開始萌芽、進而由於寄主的進修而茁壯。現在,它選擇了寄生於此。您是下一個嗎?
2003/5/22 於中興中文系系辦
序之章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了解生命起源之迷思

一、前言:
其實「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是在問「生命的起源是什麼?」,由於我感到佛家中的佛謁極富禪意與邏輯性,而對邏輯思辯與生命起源、狀態、種類…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才著手以這個題目為報告主題。底下即是看了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裡面所說的「生命的由來與化生」這個課題後,而引發了一些對生命的感想。

二、內容:
根據西方人的研究,是先有地球的形成才逐地有各種生命的誕生。首先,由水裡開始有生命跡象,進而慢慢演化到有陸地上的生命,而後較大型的爬蟲類出現後才有哺乳類的產生(白堊紀末期出現像老鼠般的哺乳類),所以才衍生了「雞」這種生物,所以究竟是先有雞還先有蛋呢?以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來看(所有的生物都參與生存競爭。在這種生存競爭中,有些生物比其它生物優越,因此倖存下來並產生很多後代。經過許多代之後,自然淘汰即造成變化,稱之為演化。),原因便可能是某種鳥類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以生存下去,於是所生的蛋出現了突變,也就是說這顆蛋的基因與這隻鳥不同,而蛋孵化成了像雞的生物,藉由蛋一歩歩地演化成為雞這種動物(生物藉自然淘汰作用(天擇)而推動生物演化的理論簡稱為「天擇說」,此為達爾文演化學說的核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乃為天擇說的精髓。)。整理一下前面所說的:假設雞經過演化,分為第一、第二、第三代,請問第一代的雞是否會在成長的過程中"變身"成為第二代?當然不會,牠不會突然變了形,所以牠會先生下第二代的蛋,然後才會有第二代的雞,同樣的,第二代的雞生下了第三代的蛋,才會有第三代的雞。所以在每個階段中,都是先有蛋,才有雞。以上看起來像是詭辯,然而進化論的基礎是建立在「良性突變」的理論上。但事實上,遺傳基因在複製時,產生突變的機率只有百萬至十億分之一。而且,99%以上的突變都是有害的,往往會形成軟弱的動植物,或是病態、畸形的生物。它們絕大部分都無法在自然界中生存,反而會被自然淘汰。於是「先有蛋」的這個說法機率太小,但還是有可能的。
然而,可以用一種假設徹底地推翻這個說法、打破「蛋論」。繼續用「突變」的這個進化論來證明。先假設之前有一種「胎生」或是「卵胎生(用此假設比較有說服力)」的動物,長得像雞,「她」懷胎而生下了一個突變的小孩,那便是真正的雞,從此以後,這隻突變長成的雞便開始用「卵生」而不採母親的胎生了。因此證明了是先有雞的。
另外,從身為中文系學生的我,當然要玩點文字上面的遊戲。遊戲名稱: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玩法:選擇一個加以證明之。預備…三、二、一,開始!甲:「因為不是只有雞會下蛋,所以不管母親為是什麼鳥類,一定是有蛋先突變後才孵化為雞,所以先有蛋!」乙:「還沒演化成雞的生物下的蛋不叫雞蛋,所以先有雞!」乙方就是對「雞蛋」這兩字的定義所玩的文字遊戲,因為雞蛋的定義有二種:一、「雞生的蛋叫做雞蛋」;二、「會孵出雞的蛋叫雞蛋」。因此若如果選擇定義一的話就是先有雞;選擇定義二的話即是先有雞蛋。是故在玩「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遊戲前,要先確定這個「蛋」的定義,是否毫無疑問地是指「雞蛋」,不然就會變成在玩「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鳥蛋」了。
討論這種問題,就像問:「上帝是誰創造的?」回答:「上帝的父親。」那麼上帝的父親是誰(基督教的請原諒我用上帝來比喻)?有趣的是,這裡的創造者是父親而非母親,略過這點不談,我們可以發現,基督教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們發明了一句話---"自有永有"---就是說上帝是自有永有的!於是,神不需要父親了!比雞了不起吧!如此一來,不論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都是神的創造品,一切生命由來的問題都解決了。然而,正如印順法師所說的:「神創造萬有的思想,確乎與生命起源的問題有關;因為不得解決,所以歸於神的創造。但這是以先承認有這創造神為前提,渺茫而無稽的創造神,無可徵驗,所以神造說不能成為可信的理由。」是的,這是沒有證據的,可信度甚至比先有蛋的證明來的弱多了。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古籍作偽手法(這份報告當時好像全部都用抄的)

壹、前言
什麼是偽書?望文生義,就是這本書是「假的」,經過後人的閱讀鑑定,說明這本書的來龍去脈有什麼不清不白的地方。因此,我希望能藉由了解古籍作偽的手法來知道何者為偽書、為何做偽書、如何辨別偽書,進而才能在研究學問上面不至於誤入歧途而錯在起跑點。

貳、古籍作偽手法
一、偽改書名、著者以充罕見之書

過去的藏書家選擇善本書時,罕見之書是一條重要的標准。書賈利用藏書家以稀為貴、奇貨可居的心理就剜改書名、著者,偽造罕見的書。元刻明修本《晉書》,書賈動手剜改了書名,稱為《兩晉人物傳》,并偽題"無錫王達撰"。這樣一改,使人感覺書名既冷,著者亦奇,比大家熟知的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更容易吸引某些藏書家的注意,大可收到射利的目的。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是地理方面的名著,書賈為了制造罕見書的假象,把書名改為《游名山記》。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很需要引起警惕,切不可一見假造書名、著作不見各家著錄便認為奇貨可居,故應謹防受騙上當。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前言

為什麼我要選這篇小說當作報告的內容呢?首先,我是知道了賴和的作品是用中文寫的,而非像當時日據時代的作家大都用日文來寫作的,因此,我開始閱讀《賴和先生全集》這本書。在閱讀中發現賴和的小說篇幅都很短,在寫心得報告時可能有點難瞎掰出什麼內容來,所以當時心情有點畏怯,想要選別本作品來當作報告的研究對象,於是開始看楊逵先生的作品。後來到一中附近的國立台中圖書館找原始出處時(同學都稱作「省圖」),發現當時的日文作品很難找,而又剛好找到了當時大正十五年二月十四日的台灣民報第二十九號中所刊的賴和作品<一桿『稱仔』>(當時也有找到〈鬥鬧熱〉,但是因為覺得自己對於〈鬥鬧熱〉比較沒有什麼感觸,所以沒有選擇那篇),於是當場就很興奮地影印了那篇原著,但是,可能就是當時太高興了,在回到男宿後才發現原來第二十九號的期刊只有那篇小說的一半而已,於是又馬上趕到那邊再找一次,算一算大概花了三、四個小時的時間才完成了作品出處的尋找,既然找到了出處,我要選這篇小說作為報告目標的理由就更充足了〈不能再以找不到出處為由作為偷懶的藉口〉,於是就開始尋找評論這篇小說的資料…這就是我做這篇報告的前因後果。

貳、內容與討論

小說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從小說開頭到秦得參決定賣菜的前一段。這一部分主要是交代秦得參近三十年的生命史。或謂「入題太緩」,描寫不夠生動,不過這一部分的描寫卻也是全篇小說不可或缺的。第二部分描述得參決定賣菜後的情形,是全篇重點所在,在人物塑造、對話、動作與細節描繪上都非常鮮活,簡潔生動,充滿張力。
綜合以上所述留意到以下幾點:
  一、本篇小說的情節發展是以主角秦得參的一生及最後幾天為時間線索。秦得參近三十年的生命,正好與已割台三十年的臺灣同長(本文寫於西元一九二五年歲末,距一八九五年臺灣割日,剛好三十年)。作者似乎以主角苦難的一生隱括整個臺灣自割日以來殖民地人民整體的悲慘命運。小說主角名為秦得參,臺灣人姓秦的很少,秦得參三字,以閩南方言讀之跟「真的慘」音讀相近,雙關了其一生的遭遇,孤苦、慘痛、可憐、凍餒、煩惱、嘆息、悲戚、冤枉、同歸於盡等等,這樣的人生,這樣的遭遇,真的是有夠悽慘。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簡介:
吳濁流(1900~1976),名吳建田,新竹縣新埔鎮人。日治時代台北師範學校畢業。終戰 前曾任台灣公學校教諭、台灣日日新報記者;戰後曾任記者、編輯、省社會處專員、大同高工職校教師、機器事業公會職員等。1964年創辦《台灣文藝》雜誌,並主編一到五十三期,直到他去世。另成立有「吳濁流文學獎」,獎掖後起台灣作家。1996年新竹縣立文化中心建有「吳濁流館」。

內容概要:
在一個以日據時代為背景下的台灣,記敘本書主角─胡太明─自小到大的種種經歷,然而他沒有受到養母-日本人的照顧,於是遠走大陸,投入生母-中國的懷抱,卻也沒有得到溫暖,他感受到台灣人就像個被遺棄的可憐的孤兒。身為一個高級知識份子的太明,眼見種種亂象卻無力改變,在大環境的壓力下,太明終於承受不住身心的煎熬而瘋了。

心得與討論:
對於本書的敘述文筆、佈局結構、內容涵義……皆有許多人討論研究過了,想必我也很難有更精闢深刻的見解,於是在此就不再討論,而僅寫出在閱讀時所引發的一些淺陋的疑問和感想。(我所閱讀使用的版本是:草根出版/民國八十四年/初版/台北市/329頁。)
P12「…不可思議地會把太明帶到一個心神嚮往的境界。」究竟是什麼境界呢?P15「…哼!原來是老頭兒和小孩子!…」後來老人感嘆地嘟噥著說:「這地方風氣壞極了。」由此我猜想那些採茶女應該是在期待著年輕人的經過吧!P18「…通常他們總是趁著彭秀才午睡的時間出去偷的…這種惡作劇常常引起附近人家的物議…」那麼為什麼彭秀才不制止呢?他應該會知道吧!後來又說到他品行不良的學生總是毫不留情地懲罰。所謂品行不良是指什麼呢,是指孩童們的偷竊行為嗎?若是有所懲戒,為何孩童們不因此害怕呢?P28「不知什麼風給他帶來了時運,當西瓜上市的時候,彭秀才突然接受番界附近書房的聘請,飄然赴任去了。」彭秀才不是安貧樂道的嗎?為何又會赴任呢?而作者所謂的時運是有所諷刺意味嗎?其中用西瓜上市來表示時間,不知道為什麼會令我感到怪怪的‧P41「…況且歡迎會也早已準備好了,所以一定要請他去參加。」這如果不是驚喜的話,便是強人所難了。但,若是驚喜的話,也就不必事先通知太明了,應該偷偷地以某種方式來讓太明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接受大家的歡迎,事實上,後來太明是有驚無喜的,接連地發現了同事的眼光短淺、胸襟狹隘。P42「太明搬進這間房子以前,黃代教員一家五口就住在這裡。」那現在他們住哪呢?黃代教員會否因而多少有點怨恨太明的到來呢?P43「他斷斷續續地說了半天,總覺得說的不夠透徹,自己心裡想說的話,似乎連百分之一都沒有說出來。」這似乎是喝醉酒人的常態。P44「發現…的聯句,又從聯句的字裡行間發現了另一種隱藏著的意義,內心覺得很有趣」隱藏著的意義是說「英、葵」兩字嗎?若是的話,則屬於一種了然於心、會心一笑的趣味吧。P60「本來想去看看瑞娥的,但在她家門口徘徊良久,始終沒有勇氣去叫門。」他愛的不是久子嗎?又不是瑞娥,為什麼沒有勇氣去叫門呢?P72「他宛如一個古代的亡魂,從木乃伊的軀殼中遁逃出來似地。」這個譬喻是用來表示著他那種參加完喪禮的心情嗎?這我就疑惑了,一個古代亡魂由塵封已久的木乃伊中逃出來,究竟是沉痛悲傷於新世界的變化而緬懷當時自己舊時代的記憶,亦或是愉悅快樂於自己能重見天日而獲得新的生命呢?「青年的事業不僅是政治一途,此外還有藝術、哲學、科學,以及實業等各種事業在等待他們,而且每種事業都是極有意義的。」就現在的社會看來,許多家長與學子們似乎皆汲汲於將來是否能夠獲得一個有保障的飯碗,而不太理會能夠調劑身心的藝術、發人醒思的哲學、富研究趣味的科學…等,就算有所關心,有是以一種「職業」、「現實」的眼光來看待。當然,多少會有一些純藝術家、純研究不為任何目的人,但是很少了。 P90「如果台灣青年做任何事業的先決條件,必須先解脫他們自身的政治束縛,那麼台灣青年所能走的路,也只有政治一途了。」這段話正好可成為上一段話的註解,或許要怪時代吧!因此這些藝術、哲學…等等都要在吃飽喝足後才能建立。另外,現在台灣國內的政治也不算是安定,誰也不能預測將來會是哪一黨主政,任何一黨都可能會想大刀闊斧地除舊佈新而在不自覺中將台灣搞得烏煙瘴氣,這是隱憂之一,這個隱憂不僅是一般老百姓所擔心的,所有的企業主也會因而遲疑不敢隨意擴廠、設廠、遷移…於是保守地採取觀望的態度,不敢有所行動,更嚴重的是按耐不住地外移到他國發展,將眼光放遠到世界局勢,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究竟何時海峽兩岸會統一呢?是以何種方式統一的?溫和的還是強勢的?其間會有多少國家的干涉?…許多問題都是可能會在未來的任何一天發生的,這點大家應該都心知肚明,然而我們仍在苟且偷安、各黨仍在互相攻擊謾罵叫囂,或許是無能為力吧!只好逃避、只好扯開話題轉移焦點。P132「對於這些問題,太明越想越覺得憤恨難平,母親雖然沒有受傷…」後來書中竟無繼續描述,而是不了了之的略過,照故事看來,他們都沒有任何遷移祖墓的後續動作呢!難道胡家的祖墓就任意讓別人挖掘嗎? P135「太明一向認為醫生是專靠賣蒸餾水騙錢的…」他爸爸也是醫生呀!不過他這裡說的應該是西醫才對,不過為什麼太明會有這種看法呢?西醫不是效果比中醫更顯著嗎?P135「…救了十萬個病人,自然也就可以賺十萬塊錢了。」這點相信大家都是十分嚮往的,就是名聲、金錢、理想、興趣都能同時在職業中實現,多麼快樂的一件事呀!或許當教授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呢!另外,藝術家與音樂家也是如此。P137「對於兒子遠遊大陸,老人心裡雖然難免有些寂寞和不安…」看到這裡,想到之前在P17「老人離開心愛的孫兒,心裡雖然有些捨不得…」這兩段前者是父親,後者是爺爺;不過一個是到大陸,一個是到雲梯書院,奇怪的是,去日本的時候倒是瑞娥的捨不得(P83),在此提出來比較一下。P145「番薯仔為什麼必須忍受別人的屈辱呢?」這個問題曾已經給他滿意的解答了,為何還要問一次呢?P148「此外還有體軀壯碩但已完全去勢的印度人…」為什麼印度人要去勢呢?是印度的特別職業需要嗎?還是到了中國的需要?P149「她這種舉動未免太自私些,但看了那個嬌小玲瓏的足印,太明確不忍去責備她。」為什麼呢因此就不忍責備她呢?因為她的嬌小嗎?難道從這裡就是在暗中點出了未來兩人婚後結果的悲哀嗎(自私VS包容)?就算同樣的場景到了現代,應該也是沒有幾個人會責備她吧!或許有一點會是因為她嬌小的緣故,但我想大部分的原因會是因為我們已失去了道德勇氣,人人都是怕事的、自私的、只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好了,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嗎?我們儒家兩千年來的美德嗎?看來比較像道家的吧!呵呵!P151「人生有三掬眼淚:貧苦的眼淚、病痛的眼淚、才子佳人不能相見的眼淚…」看到這讓我想到上文選課時,老師在教完江淹的<別賦>後,要求我們以賦鋪張的形式交一篇<淚賦>。P162「釋迦牟尼和耶穌基督也是一樣,雖然有人為他們而哭泣,卻無一人真正因他們而得救…」是這樣的嗎?沒有人因他們而得救嗎?至少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多少會因為心裡作用而令人重新振作起來或是因而得救也說不定。P163「這就是所謂的戀愛嗎?聖經上說:『你所追求的東西,必定會獲得。』戀愛是否也只要去追求就會獲得呢?」他前面才剛批評了耶穌基督,現在馬上就引了聖經上的句子,難道他的愛情會正如他所說的:「無一人真正因他們而得救;相反的,太明確懷疑有人為他們所欺瞞…」這就是所謂不敬神明的報應嗎?太明的命運竟然會受到自己所說的話操縱,這也是一種巧合。P163「『老胡!我想請你來接替日語學校的教員…』曾說這話的時候,太明曾稍稍地躊躇了一下…」為什麼要躊躇呢?他不是苦於終日閒閒無事可做嗎?P187「『最近…討論有關漢奸的問題,你的看法怎麼樣?』…他立刻接著說…」這裡張一直在說,受徵詢的太明根本沒發言嘛!究竟太明的看法如何呢?P188「…也有人是為了日本文化界的翻譯作品數量很多,學了一種日語,便可以閱讀世界各國的文獻,因此才學日語的…」這情形到了現在依舊是個問題,台灣雖然在翻譯作品上有所成長,但是仍然很少,我覺得翻譯作品的數量會影響國人的學識、眼界甚至度量,所以是蠻重要的一項文化工作。另外,現在國人的學習日語,是為了哈日、音樂…文化上面的因素大概很少吧!P189「日人因鑒於日餓戰爭將無法避免,便紛紛開始學習俄語…」然而日俄戰爭是日本人勝了,中國當時的日語狂卻是敗了。
P190「女秘書開始唱起<天水關>來,大家才恢復了一點酒興…」我向來非常佩服這種能夠化解尷尬、僵化氣氛的人,覺得這種人應該有非常靈敏的觀察力和迅捷的反應能力等許多優點,是各時代社會中所缺乏的人才之一。P191「他像一匹雄壯的牡獸,貪婪地享受著妻的肉體。」在各類作品中,情色部分的描寫、與其所佔的比例,多少都會受到一些人的批評、討論,甚至懷疑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我覺得或許不必太刻意地以道德的眼光來看待這種描寫,就以平常心地把它當作是景物、情感的表現又有何不可呢?P204「他突然想起『丙丁』是『火』的暗語…曾做一首戲作的即興詩給學生們看過…」許多暗語我們已經忘了,更不用說暗語的來源了,這是令我感到非常遺憾的,因為這種暗語一定是富含著我國古代人們的文明智慧。另外,身為中文系學生的我,何時才有能作即興詩的能力呢?P211「…旅客登記簿上用的是『黃泰銘』的名字」與我的姓名差一個字呢!呵!P211「歷史的動力會把所有的一切捲入它的漩渦中去的。」是因此我們才一直重蹈覆轍,永遠無法學唐太宗那般「以歷史為鏡嗎」?人類永遠無法記取歷史的教訓吧!就像我們無法看到自己的眉毛是一樣的,只因我們還未成為歷史、我們還在它的漩渦中。P212「…你真是一個孤兒。」這好像是本書第一次出現孤兒這個詞。將情況移到現在,台灣人還是個孤兒啊!P213「…搭乘『嵩廣丸』回台灣去了」之前(P210)他是搭乘『漢口丸』到達上海的。對於日人用「…丸」字來表示「…號」讓我想到小時候看卡通時的機器人也是這樣的。啊!原來日本文化侵略我是從小開始的呀!P223「…在大陸上的台灣青年!陸續被遣返台灣,並且一律送入監獄…」這點在幾年前反而是「共匪」被台灣以偷渡的名義遣返到大陸呢!P233「…都不約而同地穿起『國民服』…」聽說日本人現在再某些季節時仍會穿著和服外出,想必那時一定很壯觀吧!我覺得這種制式服裝能夠顯示一國的國民性,甚至喚起國家意識與團結一致的想法,正如國小、國中、高中時我們穿著著制服是一樣的是有所作用的。而我們台灣呢?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見到含有我們中國文化或是台灣文化的制服出現在街頭。P236「…過了好一會,纔像猛醒似地傳出一陣怒潮般地掌聲。」大家不是覺得很掃興嗎?為何這個掌聲還會如此地熱烈呢?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題 大二下文選作業---亂賦生命
時間 Tue Apr 8 21:07:10 2003

一、一般定義: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生命代表一種不斷求變、只為適應環境的變遷、避免被時代的腳步淘汰。
能表現出代謝現象者即具有生命。
能夠繁衍後代的物體就是生命。
能夠表現出互動關係的事物就是生命。
具『食』、『色』特性的有機體就是生命體。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余秋雨《山居筆記》中<遙遠的絕響>之心得報告


作者簡介:
余秋雨,大陸著名美學專家。一九四六年生,浙江餘姚人。作者原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卻穿州過省,追逐他自己所謂的「人文山水」,反省中國文化,並寫下三十多編幾千字的散文,結集成《文化苦旅》一書裡,此書在台北出版後,榮獲一九九二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一九九二年最具影響力的書;誠品書店一九九三年一月「誠品選書」。後來在《山居筆記》中,更動輒以一二萬字來談論一個中國文化課題,故有人稱他的散文為「文化大散文」,因他的文章已跳出了一般散文身段輕盈的特色。

內容概述:
《山居筆記》中的<遙遠的絕響>這篇是介紹魏晉時期-「這是一個真正的亂世」-的知識份子在殘酷的政治中放達不羈的「風流、風度、風神、風情、風姿……」與其所造成的影響(本篇所詠懷的主角特別著墨於阮籍、嵇康兩人)。這些在生命的邊緣上艱難跋涉的人物,似乎為整部中國文化史做了某種悲劇性的人格奠基,「像一陣怪異的風,早就吹過去了,卻讓整個大地保留著對它的驚恐和記憶。」因此他說:「有過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幸運;失落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遺憾。」

心得與討論: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題解&故事簡介:
本故事僅有兩位演員:翔、雯。是一對長於思考與生活情趣但是精力過剩的男女,於是開始玩起角色扮演的遊戲…
「床戲」中的故事改編自唐代傳奇小說李娃傳,因男女主角是在床上、床緣展開這場遊戲的,故名之為「床戲」。


作者:
黃泰翔 筆名:軒轅(取自:我以我血濺軒轅)。目前就讀於國立中興大學 中文系 一年級 學號49011034。平時專事於幻想,可說是生活於幻想與現實之間,是故說出來的話總是口是心非,但其人常自詡有三不:不翹課、不打女生、不說謊。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題: 世說新語-狂人誌
時間: Tue Jan 18 20:55:55 2005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人不痴狂枉少年。」本作品大多為摘錄同學間平時的閒談,因為年少,所以肆無忌憚地放聲高談闊論、嘻笑怒罵或甚幾近於任性放誕…是故名曰狂人誌。

目錄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題: 大一-(新文藝)球循環

======
序 ======

吾最熟悉之物為球。是因接觸而了解,卻未因瞭解而分開,因其非人而無感情耶?是也!非也!反因而建立起難以言喻之情,進而希冀其能不朽於世。又思其道為立德、立功、立言,故學生將其書諸文字,且於其中發現球之形狀、運行軌道及其與人之交談方式,竟有不絕重複之循環感,是故竊命其題為「球循環 」。
內容中些許章句並非忘記標記符號,而實乃故意為之,希冀藉此呈現一循環和重複之感,效果如何?尚望先生惠然觀之,不吝予不才弟子指教批評,以收醍醐灌頂之效。

======
正文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酒
我問:「為何如此愛酒?」
對曰:「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聖,復道濁與賢,聖賢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一尊齊生死,萬物故難審,最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酒酣心自開,辭粟臥首陽,屢空飢顏回,當代不樂飲,虛名安在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勸酒相歡不知老…洒酒澆君同為歡…酒來笑復歌,興酣樂事多…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君愛身後名,我愛眼前酒,飲酒眼前樂,虛名何處有…四座最清光,為歡古來無…且復命酒尊,獨酌陶永夕…千金買一醉,取樂不求餘…與君數杯酒,可以窮歡宴…醉罷同所樂,此情難具論…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難道非因有所憂愁?用以解愁銷憂?」
對曰:「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人生達命起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髮弄扁舟。」…
我不禁問:難道只有酒可以解憂愁嗎?不是舉杯銷愁愁更愁嗎?而昨日與今日兩句是表示「功業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嗎?若是的話,那為何接下來數句突作轉折,從極端苦悶轉到朗爽壯闊的境界呢?這是您的嚮往還是您的心境如此的曠達?不是才剛說到「長風萬里嗎」?為何又換了情境而「攬明月」了呢?「抽刀、舉杯」二句突地由九霄雲端跌入苦悶的深淵,是您的身體被羈束於污濁的現實中,而不讓您的精神在幻想中遨遊馳騁嗎?於是讓您由不盡的流水聯想到無窮的煩憂,然而您的做法竟是「散髮弄扁舟」以逃避不稱意的苦悶。是逃避嗎?消極嗎?抑或這是您最好的選擇?…」
「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思暮成雪。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需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最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得意過?『鳳凰初下紫泥沼,謁帝稱觴登御筵。』似乎是;然而『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僅有失望和憤慨。但後兩句表達了您的高度自信,因而能為如此的未來高歌,破費亦不算什麼,因您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曩昔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是何等豪舉。而這場盛筵,決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決不干休。『陳王』於丕、叡兩朝備受猜忌,有志難展,是與『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相應和嗎?主人兩句,究竟誰是主人呢?…」
「知道誰是主人又如何?!三杯通大道,一斗和自然…且須一盡杯中酒…相看不忍別,更盡手中杯…龍泉解錦帶,為爾傾千觴…千杯綠酒何辭醉…留連百壺飲…」
「飲則當通宵徹夜,宜醉宜狂,贏得豪飲,博得狂名…您可是醉了?」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