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吳濁流(1900~1976),名吳建田,新竹縣新埔鎮人。日治時代台北師範學校畢業。終戰 前曾任台灣公學校教諭、台灣日日新報記者;戰後曾任記者、編輯、省社會處專員、大同高工職校教師、機器事業公會職員等。1964年創辦《台灣文藝》雜誌,並主編一到五十三期,直到他去世。另成立有「吳濁流文學獎」,獎掖後起台灣作家。1996年新竹縣立文化中心建有「吳濁流館」。
內容概要:
在一個以日據時代為背景下的台灣,記敘本書主角─胡太明─自小到大的種種經歷,然而他沒有受到養母-日本人的照顧,於是遠走大陸,投入生母-中國的懷抱,卻也沒有得到溫暖,他感受到台灣人就像個被遺棄的可憐的孤兒。身為一個高級知識份子的太明,眼見種種亂象卻無力改變,在大環境的壓力下,太明終於承受不住身心的煎熬而瘋了。
心得與討論:
對於本書的敘述文筆、佈局結構、內容涵義……皆有許多人討論研究過了,想必我也很難有更精闢深刻的見解,於是在此就不再討論,而僅寫出在閱讀時所引發的一些淺陋的疑問和感想。(我所閱讀使用的版本是:草根出版/民國八十四年/初版/台北市/329頁。)
P12「…不可思議地會把太明帶到一個心神嚮往的境界。」究竟是什麼境界呢?P15「…哼!原來是老頭兒和小孩子!…」後來老人感嘆地嘟噥著說:「這地方風氣壞極了。」由此我猜想那些採茶女應該是在期待著年輕人的經過吧!P18「…通常他們總是趁著彭秀才午睡的時間出去偷的…這種惡作劇常常引起附近人家的物議…」那麼為什麼彭秀才不制止呢?他應該會知道吧!後來又說到他品行不良的學生總是毫不留情地懲罰。所謂品行不良是指什麼呢,是指孩童們的偷竊行為嗎?若是有所懲戒,為何孩童們不因此害怕呢?P28「不知什麼風給他帶來了時運,當西瓜上市的時候,彭秀才突然接受番界附近書房的聘請,飄然赴任去了。」彭秀才不是安貧樂道的嗎?為何又會赴任呢?而作者所謂的時運是有所諷刺意味嗎?其中用西瓜上市來表示時間,不知道為什麼會令我感到怪怪的‧P41「…況且歡迎會也早已準備好了,所以一定要請他去參加。」這如果不是驚喜的話,便是強人所難了。但,若是驚喜的話,也就不必事先通知太明了,應該偷偷地以某種方式來讓太明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接受大家的歡迎,事實上,後來太明是有驚無喜的,接連地發現了同事的眼光短淺、胸襟狹隘。P42「太明搬進這間房子以前,黃代教員一家五口就住在這裡。」那現在他們住哪呢?黃代教員會否因而多少有點怨恨太明的到來呢?P43「他斷斷續續地說了半天,總覺得說的不夠透徹,自己心裡想說的話,似乎連百分之一都沒有說出來。」這似乎是喝醉酒人的常態。P44「發現…的聯句,又從聯句的字裡行間發現了另一種隱藏著的意義,內心覺得很有趣」隱藏著的意義是說「英、葵」兩字嗎?若是的話,則屬於一種了然於心、會心一笑的趣味吧。P60「本來想去看看瑞娥的,但在她家門口徘徊良久,始終沒有勇氣去叫門。」他愛的不是久子嗎?又不是瑞娥,為什麼沒有勇氣去叫門呢?P72「他宛如一個古代的亡魂,從木乃伊的軀殼中遁逃出來似地。」這個譬喻是用來表示著他那種參加完喪禮的心情嗎?這我就疑惑了,一個古代亡魂由塵封已久的木乃伊中逃出來,究竟是沉痛悲傷於新世界的變化而緬懷當時自己舊時代的記憶,亦或是愉悅快樂於自己能重見天日而獲得新的生命呢?「青年的事業不僅是政治一途,此外還有藝術、哲學、科學,以及實業等各種事業在等待他們,而且每種事業都是極有意義的。」就現在的社會看來,許多家長與學子們似乎皆汲汲於將來是否能夠獲得一個有保障的飯碗,而不太理會能夠調劑身心的藝術、發人醒思的哲學、富研究趣味的科學…等,就算有所關心,有是以一種「職業」、「現實」的眼光來看待。當然,多少會有一些純藝術家、純研究不為任何目的人,但是很少了。 P90「如果台灣青年做任何事業的先決條件,必須先解脫他們自身的政治束縛,那麼台灣青年所能走的路,也只有政治一途了。」這段話正好可成為上一段話的註解,或許要怪時代吧!因此這些藝術、哲學…等等都要在吃飽喝足後才能建立。另外,現在台灣國內的政治也不算是安定,誰也不能預測將來會是哪一黨主政,任何一黨都可能會想大刀闊斧地除舊佈新而在不自覺中將台灣搞得烏煙瘴氣,這是隱憂之一,這個隱憂不僅是一般老百姓所擔心的,所有的企業主也會因而遲疑不敢隨意擴廠、設廠、遷移…於是保守地採取觀望的態度,不敢有所行動,更嚴重的是按耐不住地外移到他國發展,將眼光放遠到世界局勢,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究竟何時海峽兩岸會統一呢?是以何種方式統一的?溫和的還是強勢的?其間會有多少國家的干涉?…許多問題都是可能會在未來的任何一天發生的,這點大家應該都心知肚明,然而我們仍在苟且偷安、各黨仍在互相攻擊謾罵叫囂,或許是無能為力吧!只好逃避、只好扯開話題轉移焦點。P132「對於這些問題,太明越想越覺得憤恨難平,母親雖然沒有受傷…」後來書中竟無繼續描述,而是不了了之的略過,照故事看來,他們都沒有任何遷移祖墓的後續動作呢!難道胡家的祖墓就任意讓別人挖掘嗎? P135「太明一向認為醫生是專靠賣蒸餾水騙錢的…」他爸爸也是醫生呀!不過他這裡說的應該是西醫才對,不過為什麼太明會有這種看法呢?西醫不是效果比中醫更顯著嗎?P135「…救了十萬個病人,自然也就可以賺十萬塊錢了。」這點相信大家都是十分嚮往的,就是名聲、金錢、理想、興趣都能同時在職業中實現,多麼快樂的一件事呀!或許當教授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呢!另外,藝術家與音樂家也是如此。P137「對於兒子遠遊大陸,老人心裡雖然難免有些寂寞和不安…」看到這裡,想到之前在P17「老人離開心愛的孫兒,心裡雖然有些捨不得…」這兩段前者是父親,後者是爺爺;不過一個是到大陸,一個是到雲梯書院,奇怪的是,去日本的時候倒是瑞娥的捨不得(P83),在此提出來比較一下。P145「番薯仔為什麼必須忍受別人的屈辱呢?」這個問題曾已經給他滿意的解答了,為何還要問一次呢?P148「此外還有體軀壯碩但已完全去勢的印度人…」為什麼印度人要去勢呢?是印度的特別職業需要嗎?還是到了中國的需要?P149「她這種舉動未免太自私些,但看了那個嬌小玲瓏的足印,太明確不忍去責備她。」為什麼呢因此就不忍責備她呢?因為她的嬌小嗎?難道從這裡就是在暗中點出了未來兩人婚後結果的悲哀嗎(自私VS包容)?就算同樣的場景到了現代,應該也是沒有幾個人會責備她吧!或許有一點會是因為她嬌小的緣故,但我想大部分的原因會是因為我們已失去了道德勇氣,人人都是怕事的、自私的、只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好了,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嗎?我們儒家兩千年來的美德嗎?看來比較像道家的吧!呵呵!P151「人生有三掬眼淚:貧苦的眼淚、病痛的眼淚、才子佳人不能相見的眼淚…」看到這讓我想到上文選課時,老師在教完江淹的<別賦>後,要求我們以賦鋪張的形式交一篇<淚賦>。P162「釋迦牟尼和耶穌基督也是一樣,雖然有人為他們而哭泣,卻無一人真正因他們而得救…」是這樣的嗎?沒有人因他們而得救嗎?至少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多少會因為心裡作用而令人重新振作起來或是因而得救也說不定。P163「這就是所謂的戀愛嗎?聖經上說:『你所追求的東西,必定會獲得。』戀愛是否也只要去追求就會獲得呢?」他前面才剛批評了耶穌基督,現在馬上就引了聖經上的句子,難道他的愛情會正如他所說的:「無一人真正因他們而得救;相反的,太明確懷疑有人為他們所欺瞞…」這就是所謂不敬神明的報應嗎?太明的命運竟然會受到自己所說的話操縱,這也是一種巧合。P163「『老胡!我想請你來接替日語學校的教員…』曾說這話的時候,太明曾稍稍地躊躇了一下…」為什麼要躊躇呢?他不是苦於終日閒閒無事可做嗎?P187「『最近…討論有關漢奸的問題,你的看法怎麼樣?』…他立刻接著說…」這裡張一直在說,受徵詢的太明根本沒發言嘛!究竟太明的看法如何呢?P188「…也有人是為了日本文化界的翻譯作品數量很多,學了一種日語,便可以閱讀世界各國的文獻,因此才學日語的…」這情形到了現在依舊是個問題,台灣雖然在翻譯作品上有所成長,但是仍然很少,我覺得翻譯作品的數量會影響國人的學識、眼界甚至度量,所以是蠻重要的一項文化工作。另外,現在國人的學習日語,是為了哈日、音樂…文化上面的因素大概很少吧!P189「日人因鑒於日餓戰爭將無法避免,便紛紛開始學習俄語…」然而日俄戰爭是日本人勝了,中國當時的日語狂卻是敗了。
P190「女秘書開始唱起<天水關>來,大家才恢復了一點酒興…」我向來非常佩服這種能夠化解尷尬、僵化氣氛的人,覺得這種人應該有非常靈敏的觀察力和迅捷的反應能力等許多優點,是各時代社會中所缺乏的人才之一。P191「他像一匹雄壯的牡獸,貪婪地享受著妻的肉體。」在各類作品中,情色部分的描寫、與其所佔的比例,多少都會受到一些人的批評、討論,甚至懷疑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我覺得或許不必太刻意地以道德的眼光來看待這種描寫,就以平常心地把它當作是景物、情感的表現又有何不可呢?P204「他突然想起『丙丁』是『火』的暗語…曾做一首戲作的即興詩給學生們看過…」許多暗語我們已經忘了,更不用說暗語的來源了,這是令我感到非常遺憾的,因為這種暗語一定是富含著我國古代人們的文明智慧。另外,身為中文系學生的我,何時才有能作即興詩的能力呢?P211「…旅客登記簿上用的是『黃泰銘』的名字」與我的姓名差一個字呢!呵!P211「歷史的動力會把所有的一切捲入它的漩渦中去的。」是因此我們才一直重蹈覆轍,永遠無法學唐太宗那般「以歷史為鏡嗎」?人類永遠無法記取歷史的教訓吧!就像我們無法看到自己的眉毛是一樣的,只因我們還未成為歷史、我們還在它的漩渦中。P212「…你真是一個孤兒。」這好像是本書第一次出現孤兒這個詞。將情況移到現在,台灣人還是個孤兒啊!P213「…搭乘『嵩廣丸』回台灣去了」之前(P210)他是搭乘『漢口丸』到達上海的。對於日人用「…丸」字來表示「…號」讓我想到小時候看卡通時的機器人也是這樣的。啊!原來日本文化侵略我是從小開始的呀!P223「…在大陸上的台灣青年!陸續被遣返台灣,並且一律送入監獄…」這點在幾年前反而是「共匪」被台灣以偷渡的名義遣返到大陸呢!P233「…都不約而同地穿起『國民服』…」聽說日本人現在再某些季節時仍會穿著和服外出,想必那時一定很壯觀吧!我覺得這種制式服裝能夠顯示一國的國民性,甚至喚起國家意識與團結一致的想法,正如國小、國中、高中時我們穿著著制服是一樣的是有所作用的。而我們台灣呢?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見到含有我們中國文化或是台灣文化的制服出現在街頭。P236「…過了好一會,纔像猛醒似地傳出一陣怒潮般地掌聲。」大家不是覺得很掃興嗎?為何這個掌聲還會如此地熱烈呢?
P245「『送他回去吧!這樣的人留在戰地也沒有什麼用處。』軍醫這樣的一句話,便決定了他的命運。」這樣看來,當時好像蠻容易逃避戰爭的嘛!然而為何還會有這麼多人受到徵召的痛苦呢?這令我想到了我們的兵役檢查制度及逃兵役的方法。另外,由美伊戰爭中,我們可以知道軍醫在戰場上的責任與態度也是頗受人們尊敬與佩服的。P248「…絕不能藉改姓而率得新的人格。」不知道為什麼,無論中西方,都有女方嫁到南方後必須改姓的傳統存在過,人們為何這麼注重姓呢?代表著宗族的延續嗎?若是不改姓,在實質上還不是能繼續延續著嗎?甚至有人為了要姓某姓而花費了許多氣力,唉!何必這麼注重於形式呢?或許這是種堅持吧!P252「…當初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地答應他呢?難道這也是什麼『政治手腕』嗎?」看到這裡,我也和太明有相同的疑惑的,究竟是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呢?有時候真覺得人很奇怪,做事總喜歡繞圈子,最後還不是繞回了原來的地方,可笑的是,他還以為自己做了很多事呢!跟著這種人做事也就只能搖搖頭嘆氣了。
P254「他們一切只知道依照『規定』辦理…」我覺得這種規定有一種悲壯帶點蒼涼的感覺:規定下的整齊劃一、規定下的犧牲慘狀。正如當時秦始皇的大氣魄、後來的隋朝大運河興築、中共的共產制度…等,許多受到非議的不合理「規定」,其實效果是要等到後世才會看到的。P265「因有黑卷配給依然可以分配到砂糖和其他…」我覺得那種配給應該和後來的共產制度有些許相似吧!並且後來物資都會越來越少而花樣百出。呵!P267「最近社會正流行著一種『寧為瓦全,不為玉碎』的謬論…」我覺得這個成語如此用起來邏輯上會怪怪的?再和皇民與日人聯想起來就更怪了。P272「一般人說病是由『氣』而生的…」這令我想到了正氣歌:「…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P273「要到大陸去,必須要有…」去大陸的困難,到了國民政府來台後至未開放探親時是一樣困難的。P276「…每日平均工作半小時就夠了。」太明的工作好像有一種慣性,那就是都蠻容易、輕鬆、並且都做不久,不知道該為他感到悲哀還是幸運啊!P288「凡年在十八歲至三十八歲的台灣青年,一律參加服役…但太明因年齡已經過…」由此是第一次可以知道太明大約的年齡。P295「…把豬裝進籠子裡,然後連籠帶豬沉到池塘中…」有如此的殺豬方法,那為何一般民間還要用傳統地宰豬方法呢?P323「他沒有克服現實的勇氣,結果只得向一切事物妥協…」環境不盡如意時,有三種應對方式,一是改變它,二是適應它, 三是逃避它。在亂世中,明哲保身,是第三種。這讓我想到魏晉時的阮籍,他乃一介文人,難以革命改變現狀,精神上又不能苟同,只好選擇第三種。外在現實不能改變,只好讓內在精神改變。比較起來,嵇康的明哲保身功夫就差了些,以致死於非命,然而他的精神卻是永遠令人佩服的。
結論:
台灣目前還是個孤兒嗎?幾歲的孤兒了?可以自力更生了嗎?有人可以依靠嗎?還有人會欺負她嗎?正在抉擇吧!怕人家來欺負,依靠也不是、不依靠也不是。誰叫她身體那麼地羸弱?可是她的精神是充沛飽滿的呀!然而,在這弱肉強食的世界,沒有強健的體魄哪能夠讓人注意到精神層面呢?
在亂世中,我們應該選擇哪一種對應方式呢?在厚黑學中的曹操太「黑」、劉備則是太「厚」,因此兩人終究都失敗了,唯一成功的是劉邦,一個地痞流氓竟能造就了漢帝國的霸業,這是令人稱奇的。現在的中共也是個流氓,因此中國人的時代來臨了,而台灣人呢?
太明的選擇…是發瘋了,但在瘋言瘋語中也感動了許多人,因為他的精神開始發揮了、勃發了、到達最高峰了。瘋了對他也許是好的選擇吧!
2003/5/26
吳濁流(1900~1976),名吳建田,新竹縣新埔鎮人。日治時代台北師範學校畢業。終戰 前曾任台灣公學校教諭、台灣日日新報記者;戰後曾任記者、編輯、省社會處專員、大同高工職校教師、機器事業公會職員等。1964年創辦《台灣文藝》雜誌,並主編一到五十三期,直到他去世。另成立有「吳濁流文學獎」,獎掖後起台灣作家。1996年新竹縣立文化中心建有「吳濁流館」。
內容概要:
在一個以日據時代為背景下的台灣,記敘本書主角─胡太明─自小到大的種種經歷,然而他沒有受到養母-日本人的照顧,於是遠走大陸,投入生母-中國的懷抱,卻也沒有得到溫暖,他感受到台灣人就像個被遺棄的可憐的孤兒。身為一個高級知識份子的太明,眼見種種亂象卻無力改變,在大環境的壓力下,太明終於承受不住身心的煎熬而瘋了。
心得與討論:
對於本書的敘述文筆、佈局結構、內容涵義……皆有許多人討論研究過了,想必我也很難有更精闢深刻的見解,於是在此就不再討論,而僅寫出在閱讀時所引發的一些淺陋的疑問和感想。(我所閱讀使用的版本是:草根出版/民國八十四年/初版/台北市/329頁。)
P12「…不可思議地會把太明帶到一個心神嚮往的境界。」究竟是什麼境界呢?P15「…哼!原來是老頭兒和小孩子!…」後來老人感嘆地嘟噥著說:「這地方風氣壞極了。」由此我猜想那些採茶女應該是在期待著年輕人的經過吧!P18「…通常他們總是趁著彭秀才午睡的時間出去偷的…這種惡作劇常常引起附近人家的物議…」那麼為什麼彭秀才不制止呢?他應該會知道吧!後來又說到他品行不良的學生總是毫不留情地懲罰。所謂品行不良是指什麼呢,是指孩童們的偷竊行為嗎?若是有所懲戒,為何孩童們不因此害怕呢?P28「不知什麼風給他帶來了時運,當西瓜上市的時候,彭秀才突然接受番界附近書房的聘請,飄然赴任去了。」彭秀才不是安貧樂道的嗎?為何又會赴任呢?而作者所謂的時運是有所諷刺意味嗎?其中用西瓜上市來表示時間,不知道為什麼會令我感到怪怪的‧P41「…況且歡迎會也早已準備好了,所以一定要請他去參加。」這如果不是驚喜的話,便是強人所難了。但,若是驚喜的話,也就不必事先通知太明了,應該偷偷地以某種方式來讓太明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接受大家的歡迎,事實上,後來太明是有驚無喜的,接連地發現了同事的眼光短淺、胸襟狹隘。P42「太明搬進這間房子以前,黃代教員一家五口就住在這裡。」那現在他們住哪呢?黃代教員會否因而多少有點怨恨太明的到來呢?P43「他斷斷續續地說了半天,總覺得說的不夠透徹,自己心裡想說的話,似乎連百分之一都沒有說出來。」這似乎是喝醉酒人的常態。P44「發現…的聯句,又從聯句的字裡行間發現了另一種隱藏著的意義,內心覺得很有趣」隱藏著的意義是說「英、葵」兩字嗎?若是的話,則屬於一種了然於心、會心一笑的趣味吧。P60「本來想去看看瑞娥的,但在她家門口徘徊良久,始終沒有勇氣去叫門。」他愛的不是久子嗎?又不是瑞娥,為什麼沒有勇氣去叫門呢?P72「他宛如一個古代的亡魂,從木乃伊的軀殼中遁逃出來似地。」這個譬喻是用來表示著他那種參加完喪禮的心情嗎?這我就疑惑了,一個古代亡魂由塵封已久的木乃伊中逃出來,究竟是沉痛悲傷於新世界的變化而緬懷當時自己舊時代的記憶,亦或是愉悅快樂於自己能重見天日而獲得新的生命呢?「青年的事業不僅是政治一途,此外還有藝術、哲學、科學,以及實業等各種事業在等待他們,而且每種事業都是極有意義的。」就現在的社會看來,許多家長與學子們似乎皆汲汲於將來是否能夠獲得一個有保障的飯碗,而不太理會能夠調劑身心的藝術、發人醒思的哲學、富研究趣味的科學…等,就算有所關心,有是以一種「職業」、「現實」的眼光來看待。當然,多少會有一些純藝術家、純研究不為任何目的人,但是很少了。 P90「如果台灣青年做任何事業的先決條件,必須先解脫他們自身的政治束縛,那麼台灣青年所能走的路,也只有政治一途了。」這段話正好可成為上一段話的註解,或許要怪時代吧!因此這些藝術、哲學…等等都要在吃飽喝足後才能建立。另外,現在台灣國內的政治也不算是安定,誰也不能預測將來會是哪一黨主政,任何一黨都可能會想大刀闊斧地除舊佈新而在不自覺中將台灣搞得烏煙瘴氣,這是隱憂之一,這個隱憂不僅是一般老百姓所擔心的,所有的企業主也會因而遲疑不敢隨意擴廠、設廠、遷移…於是保守地採取觀望的態度,不敢有所行動,更嚴重的是按耐不住地外移到他國發展,將眼光放遠到世界局勢,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究竟何時海峽兩岸會統一呢?是以何種方式統一的?溫和的還是強勢的?其間會有多少國家的干涉?…許多問題都是可能會在未來的任何一天發生的,這點大家應該都心知肚明,然而我們仍在苟且偷安、各黨仍在互相攻擊謾罵叫囂,或許是無能為力吧!只好逃避、只好扯開話題轉移焦點。P132「對於這些問題,太明越想越覺得憤恨難平,母親雖然沒有受傷…」後來書中竟無繼續描述,而是不了了之的略過,照故事看來,他們都沒有任何遷移祖墓的後續動作呢!難道胡家的祖墓就任意讓別人挖掘嗎? P135「太明一向認為醫生是專靠賣蒸餾水騙錢的…」他爸爸也是醫生呀!不過他這裡說的應該是西醫才對,不過為什麼太明會有這種看法呢?西醫不是效果比中醫更顯著嗎?P135「…救了十萬個病人,自然也就可以賺十萬塊錢了。」這點相信大家都是十分嚮往的,就是名聲、金錢、理想、興趣都能同時在職業中實現,多麼快樂的一件事呀!或許當教授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呢!另外,藝術家與音樂家也是如此。P137「對於兒子遠遊大陸,老人心裡雖然難免有些寂寞和不安…」看到這裡,想到之前在P17「老人離開心愛的孫兒,心裡雖然有些捨不得…」這兩段前者是父親,後者是爺爺;不過一個是到大陸,一個是到雲梯書院,奇怪的是,去日本的時候倒是瑞娥的捨不得(P83),在此提出來比較一下。P145「番薯仔為什麼必須忍受別人的屈辱呢?」這個問題曾已經給他滿意的解答了,為何還要問一次呢?P148「此外還有體軀壯碩但已完全去勢的印度人…」為什麼印度人要去勢呢?是印度的特別職業需要嗎?還是到了中國的需要?P149「她這種舉動未免太自私些,但看了那個嬌小玲瓏的足印,太明確不忍去責備她。」為什麼呢因此就不忍責備她呢?因為她的嬌小嗎?難道從這裡就是在暗中點出了未來兩人婚後結果的悲哀嗎(自私VS包容)?就算同樣的場景到了現代,應該也是沒有幾個人會責備她吧!或許有一點會是因為她嬌小的緣故,但我想大部分的原因會是因為我們已失去了道德勇氣,人人都是怕事的、自私的、只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好了,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嗎?我們儒家兩千年來的美德嗎?看來比較像道家的吧!呵呵!P151「人生有三掬眼淚:貧苦的眼淚、病痛的眼淚、才子佳人不能相見的眼淚…」看到這讓我想到上文選課時,老師在教完江淹的<別賦>後,要求我們以賦鋪張的形式交一篇<淚賦>。P162「釋迦牟尼和耶穌基督也是一樣,雖然有人為他們而哭泣,卻無一人真正因他們而得救…」是這樣的嗎?沒有人因他們而得救嗎?至少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多少會因為心裡作用而令人重新振作起來或是因而得救也說不定。P163「這就是所謂的戀愛嗎?聖經上說:『你所追求的東西,必定會獲得。』戀愛是否也只要去追求就會獲得呢?」他前面才剛批評了耶穌基督,現在馬上就引了聖經上的句子,難道他的愛情會正如他所說的:「無一人真正因他們而得救;相反的,太明確懷疑有人為他們所欺瞞…」這就是所謂不敬神明的報應嗎?太明的命運竟然會受到自己所說的話操縱,這也是一種巧合。P163「『老胡!我想請你來接替日語學校的教員…』曾說這話的時候,太明曾稍稍地躊躇了一下…」為什麼要躊躇呢?他不是苦於終日閒閒無事可做嗎?P187「『最近…討論有關漢奸的問題,你的看法怎麼樣?』…他立刻接著說…」這裡張一直在說,受徵詢的太明根本沒發言嘛!究竟太明的看法如何呢?P188「…也有人是為了日本文化界的翻譯作品數量很多,學了一種日語,便可以閱讀世界各國的文獻,因此才學日語的…」這情形到了現在依舊是個問題,台灣雖然在翻譯作品上有所成長,但是仍然很少,我覺得翻譯作品的數量會影響國人的學識、眼界甚至度量,所以是蠻重要的一項文化工作。另外,現在國人的學習日語,是為了哈日、音樂…文化上面的因素大概很少吧!P189「日人因鑒於日餓戰爭將無法避免,便紛紛開始學習俄語…」然而日俄戰爭是日本人勝了,中國當時的日語狂卻是敗了。
P190「女秘書開始唱起<天水關>來,大家才恢復了一點酒興…」我向來非常佩服這種能夠化解尷尬、僵化氣氛的人,覺得這種人應該有非常靈敏的觀察力和迅捷的反應能力等許多優點,是各時代社會中所缺乏的人才之一。P191「他像一匹雄壯的牡獸,貪婪地享受著妻的肉體。」在各類作品中,情色部分的描寫、與其所佔的比例,多少都會受到一些人的批評、討論,甚至懷疑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我覺得或許不必太刻意地以道德的眼光來看待這種描寫,就以平常心地把它當作是景物、情感的表現又有何不可呢?P204「他突然想起『丙丁』是『火』的暗語…曾做一首戲作的即興詩給學生們看過…」許多暗語我們已經忘了,更不用說暗語的來源了,這是令我感到非常遺憾的,因為這種暗語一定是富含著我國古代人們的文明智慧。另外,身為中文系學生的我,何時才有能作即興詩的能力呢?P211「…旅客登記簿上用的是『黃泰銘』的名字」與我的姓名差一個字呢!呵!P211「歷史的動力會把所有的一切捲入它的漩渦中去的。」是因此我們才一直重蹈覆轍,永遠無法學唐太宗那般「以歷史為鏡嗎」?人類永遠無法記取歷史的教訓吧!就像我們無法看到自己的眉毛是一樣的,只因我們還未成為歷史、我們還在它的漩渦中。P212「…你真是一個孤兒。」這好像是本書第一次出現孤兒這個詞。將情況移到現在,台灣人還是個孤兒啊!P213「…搭乘『嵩廣丸』回台灣去了」之前(P210)他是搭乘『漢口丸』到達上海的。對於日人用「…丸」字來表示「…號」讓我想到小時候看卡通時的機器人也是這樣的。啊!原來日本文化侵略我是從小開始的呀!P223「…在大陸上的台灣青年!陸續被遣返台灣,並且一律送入監獄…」這點在幾年前反而是「共匪」被台灣以偷渡的名義遣返到大陸呢!P233「…都不約而同地穿起『國民服』…」聽說日本人現在再某些季節時仍會穿著和服外出,想必那時一定很壯觀吧!我覺得這種制式服裝能夠顯示一國的國民性,甚至喚起國家意識與團結一致的想法,正如國小、國中、高中時我們穿著著制服是一樣的是有所作用的。而我們台灣呢?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見到含有我們中國文化或是台灣文化的制服出現在街頭。P236「…過了好一會,纔像猛醒似地傳出一陣怒潮般地掌聲。」大家不是覺得很掃興嗎?為何這個掌聲還會如此地熱烈呢?
P245「『送他回去吧!這樣的人留在戰地也沒有什麼用處。』軍醫這樣的一句話,便決定了他的命運。」這樣看來,當時好像蠻容易逃避戰爭的嘛!然而為何還會有這麼多人受到徵召的痛苦呢?這令我想到了我們的兵役檢查制度及逃兵役的方法。另外,由美伊戰爭中,我們可以知道軍醫在戰場上的責任與態度也是頗受人們尊敬與佩服的。P248「…絕不能藉改姓而率得新的人格。」不知道為什麼,無論中西方,都有女方嫁到南方後必須改姓的傳統存在過,人們為何這麼注重姓呢?代表著宗族的延續嗎?若是不改姓,在實質上還不是能繼續延續著嗎?甚至有人為了要姓某姓而花費了許多氣力,唉!何必這麼注重於形式呢?或許這是種堅持吧!P252「…當初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地答應他呢?難道這也是什麼『政治手腕』嗎?」看到這裡,我也和太明有相同的疑惑的,究竟是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呢?有時候真覺得人很奇怪,做事總喜歡繞圈子,最後還不是繞回了原來的地方,可笑的是,他還以為自己做了很多事呢!跟著這種人做事也就只能搖搖頭嘆氣了。
P254「他們一切只知道依照『規定』辦理…」我覺得這種規定有一種悲壯帶點蒼涼的感覺:規定下的整齊劃一、規定下的犧牲慘狀。正如當時秦始皇的大氣魄、後來的隋朝大運河興築、中共的共產制度…等,許多受到非議的不合理「規定」,其實效果是要等到後世才會看到的。P265「因有黑卷配給依然可以分配到砂糖和其他…」我覺得那種配給應該和後來的共產制度有些許相似吧!並且後來物資都會越來越少而花樣百出。呵!P267「最近社會正流行著一種『寧為瓦全,不為玉碎』的謬論…」我覺得這個成語如此用起來邏輯上會怪怪的?再和皇民與日人聯想起來就更怪了。P272「一般人說病是由『氣』而生的…」這令我想到了正氣歌:「…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P273「要到大陸去,必須要有…」去大陸的困難,到了國民政府來台後至未開放探親時是一樣困難的。P276「…每日平均工作半小時就夠了。」太明的工作好像有一種慣性,那就是都蠻容易、輕鬆、並且都做不久,不知道該為他感到悲哀還是幸運啊!P288「凡年在十八歲至三十八歲的台灣青年,一律參加服役…但太明因年齡已經過…」由此是第一次可以知道太明大約的年齡。P295「…把豬裝進籠子裡,然後連籠帶豬沉到池塘中…」有如此的殺豬方法,那為何一般民間還要用傳統地宰豬方法呢?P323「他沒有克服現實的勇氣,結果只得向一切事物妥協…」環境不盡如意時,有三種應對方式,一是改變它,二是適應它, 三是逃避它。在亂世中,明哲保身,是第三種。這讓我想到魏晉時的阮籍,他乃一介文人,難以革命改變現狀,精神上又不能苟同,只好選擇第三種。外在現實不能改變,只好讓內在精神改變。比較起來,嵇康的明哲保身功夫就差了些,以致死於非命,然而他的精神卻是永遠令人佩服的。
結論:
台灣目前還是個孤兒嗎?幾歲的孤兒了?可以自力更生了嗎?有人可以依靠嗎?還有人會欺負她嗎?正在抉擇吧!怕人家來欺負,依靠也不是、不依靠也不是。誰叫她身體那麼地羸弱?可是她的精神是充沛飽滿的呀!然而,在這弱肉強食的世界,沒有強健的體魄哪能夠讓人注意到精神層面呢?
在亂世中,我們應該選擇哪一種對應方式呢?在厚黑學中的曹操太「黑」、劉備則是太「厚」,因此兩人終究都失敗了,唯一成功的是劉邦,一個地痞流氓竟能造就了漢帝國的霸業,這是令人稱奇的。現在的中共也是個流氓,因此中國人的時代來臨了,而台灣人呢?
太明的選擇…是發瘋了,但在瘋言瘋語中也感動了許多人,因為他的精神開始發揮了、勃發了、到達最高峰了。瘋了對他也許是好的選擇吧!
2003/5/26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