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
九十二學年度第二學期
文學批評 期中報告


由孫大川先生《山海世界》談台灣原住民文學元素與台灣文學之關係--解構後現代主義、建構寫神主義
系級:中 文 三
姓名:黃 泰 翔
學號:49011034

【目錄】

一、篇首
1.目錄
2.摘要:沒有所謂黃昏或黎明
二、主體
第一章:山海世界的原住民文學
第二章:混沌世界的台灣文學
第三章:理論後行、解構與建構的文批報告
三、結語

摘要:沒有所謂黃昏或黎明

目前許多人都注意到了原住民的「黃昏處境」 ,而開始用文學的方式來完成其「主體建構」的工作 ,進而使「人們能夠了解並參與自己族類整體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他因而不再是其所屬環境的奴隸,他創造了自己的世界。」 。
本文是由於思及當前台灣文學與人民生活難以結合的狀況,探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政治、經濟、民生…等社會因素,再加上目前台灣文學本身的困境,造成一般民眾很少閱讀「閒書」 ,更不用說是「高級文學」了 。這導致了人們普遍心靈缺乏一種依託、一種精神食糧,因而會在「忙碌、盲目、迷茫」的惡性循環下,頓時失去了人生的意義和目的。
而台灣文學本身的困境是什麼呢?筆者認為並沒有所謂的黃昏或黎明,只是單純地缺乏吸引大眾去閱讀的動力,是故想藉由原住民們特有的文學風格和元素,來開創台灣文學新風格,如此才能豐富台灣人民思想、情感的心靈世界;進而重新建構台灣人民的生活主體、生命意義。
最後,以「文化霸權」先解構「後現代主義」,再由吸收原住民文學之元素,建構出了「寫神主義」來開創台灣文學的新面貌,並藉此解構此「文學批評報告」。

第一章:山海世界的原住民文學

由孫大川先生《山海世界》中的<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世界的摹寫-試論原住民文學的可能>這篇文章可發現:原住民文學的產生,首先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壓迫和刺激,再回去反思族群內在深處的渴望與需求而產生的,因而這種文學必定是寫實活潑的共同經驗、觸動人心的感人事件,如同孫大川先生在文中所說的「向族群經驗回歸,重建部落之古典,可以使我們的漢語寫作具有族群的縱深,而不是漫無限制的任性想像…」 ,這不但顯示出原本屬於「口傳」階段與現今「文字化」階段之間的差異,更說明了原住民文學是能夠與部落生活結合、與族群生命融合的文學,即使他們借用了「漢文」來表達,亦能夠不脫離此風格的展現,因此,文學對原住民他們來說,是一種不可缺的精神養分、文化延續的工具、歷史記憶的記錄。
由其文本來看,其中所描寫的有許多我們目前在工商業、資本社會裡已喪失的東西,我們可以在其狩獵行為和漁撈文化的「山海世界」中,發現到我們身在
資本社會中所迷失、失落許久的本質、精神,此即是與大自然融合的生活習性和純樸活潑的天性。而與他們生活密切結合的,便是各族的神話傳說:「從部族之起源與繁殖、始祖傳說與物類之一體形變,到祭典儀式中的種種神聖秩序,我們都可以看到神話傳說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作用。它聖化了人的生命至宇宙萬物所有的存在,它發揮了比文字更具活力的口說傳統。」
那麼文字化後的神話傳說具有什麼功能呢?除了以上說明了其神話傳說的重要性、不可抹滅性外,文字化後的神話傳說「不斷地為我們傳述一則又一則豐富的神話故事。如果我們仍將其視作蠻荒的記憶,或將那些祭典當作觀光獵奇的對象;那麼,我們不但終究無緣咀嚼原住民神話之美,而且也將喪失生命的原創力量,成為平面化的存在。」 ,此段沈重的呼籲告訴了我們,由於文字化後的神話傳說是一個具體的文本,展現出他們生活的「藝術」,因此也成為一種豐富生命的力量。我們應當汲取原住民活潑生動的文學元素,藉此進行深度的文化探索、心靈改革,才不至於喪失自我生命的原創力量來源,使原本具體、動態、活潑的生命,變成了形式化、物質化、平面化的存在。

第二章:混沌世界的台灣文學

台灣的文學發展情況,隨著政權轉移而浮沉、漂流,跟著浪潮服從或反抗,其間蔚為風流者,則成為史上記載的「運動」。它歷經了民初的白話文運動,20年代台灣新文學發軔時期,30年代的左翼文學運動期間,40年代後半關於重建戰後台灣新文學;日據時的皇民文學、國民黨初渡台時的反共文學、再加上三次的鄉土文學論戰,其中描述角度是「鄉土」或「都市」,敘述方法是「現代主義」或「寫實主義」,再反動出最近常見的「後現代」、「後殖民」…等。
由以上看來,整個台灣文學是一直處在混沌不明的狀態的,只要是政權尚未穩定,即表示它仍在混沌世界裡浮沉著,各個文學分期亦只是它在漂浮中所抱著的「浮木」,而這些一根根的浮木,長期以來主要是通過報紙副刊、文學雜誌與出版的傳播管道才浮出水面的。其中,能夠在船難(強權)裡脫穎而出、擁有浮木的,基本上還是掌握在政府與文教單位手上,他們透過「篩選」後的作品發表、出版與批評,文學獎項的給獎肯定與拔擢、演講座談與學術研討的攻錯…方式來「提升文教風氣」。
然而,由於早期政局的不安、經濟不穩,當時大多數民眾只求安飽,何來閒工夫閱讀文學作品;近年來政局安定、經濟起飛,但剛脫離貧苦生活的民眾們,卻變成的物質生活的追求者,大多數的人仍然沒閒暇重視文學作品的心靈與精神層面;直到最近雖然漸漸有人開始注重起養生,但是文學界卻開始步入一種虛無、浮靡、無重心的「後現代」、「後殖民」論述。
因此,在「文學船難中」,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在作家與批評家,以及少數的媒介編輯人手中。此表示若整個台灣文學為一個大餅,上面則充滿著政黨口味、國家口味、東方口味、西方口味、文人口味…等,而平民口味呢?只是大餅上面的芝麻粉罷了,於是就台灣文學即形成一個類似葛蘭西(Gramsi)所稱的「文化霸權」 。


第三章:理論後行、解構與建構的文批報告

於上一章中,筆者盡量不用到名家、書籍和理論來「論述」,當然會被批評為缺少學術風氣、缺乏理論根據…等缺陷,而無法強而有力地「證明」為何台灣文學是混沌的,但此是筆者特別為了底下的「解構」而推出的犧牲者。試問,第二節中的敘述有任何難懂的地方嗎?似乎沒有!因為筆者陳述的是一個「事實」、一段真正發生過的文學現象,雖然可以插入一些「中外名家」、「理論大師」所說過的話、文章來加強論述力量,但筆者認為,那只是一種多餘的裝飾,以此來眩人耳目罷了!甚至可說,當前台灣在「中文」這一塊學術檯面上,所謂的「好論文」,都是「文化霸權」的展現。
深究起來,那些中文系所一本本、厚厚的「霸權論文」,究竟有幾篇是與一般社會民眾相關的呢?有幾篇能夠如同孫大川先生在《山海世界》裡的文章那般能「感動人心」、「為族群發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呢?幾希矣!因為他們都是以各個符號(論述)來作為稱王稱霸的「階級鬥爭」工具,而藉此活躍在自己「霸權」的象牙塔裡,嗚呼!
以上筆者將文學與論文混雜一起討論是有原因的,因為,在當前的台灣文學中,我們記不得幾位作者的名字,更不用說他們的作品了,而這些記不得的種種原因、一切錯誤的源頭,便來於自那些無生命、死板板的論文!反而我們記得的是老一代的作家,例如吳濁流、鍾理和、陳千武、鍾肇政、葉石濤、李喬、鄭清文、黃春明等人的作品,便是這個原因。
對於現實社會中的文化霸權,除了以著名的「語言學大師-索緒爾」 開始,羅蘭巴特再以「符號學」繼續發展而有「作者已死」之說 ,其後的「文本主義」…等,整個「後現代主義」的蓬勃發展,以「解構」推翻了傳統的文化霸權,成為當前的霸主 ,雖然它可以引起我們極大的反思,然而,這個霸主只有徹底破壞的功力,卻沒有一套建設的新理論。再由於網路的發達,以虛擬的網路文學空間再度推翻了現實的霸權 ,在這一個是空虛無根的「現實文化霸權」,一個是虛擬無垠的「虛擬文化霸權」之下,台灣文學究竟何去何從呢?筆者藉由吸收台灣原住民的文學元素,建構了一個新理論-「寫神主義」-來解決此問題。
「寫神主義」這個理論便是筆者見到台灣的原住民文學,有著我們迷失已久的「真、純」,或許有人會從「黃昏」、「文化」、「族群」來看待他們的文學,但是中並無所謂的「主義」存在,他們表現出一種特有的「嚴肅的活潑感」,就像是「祭典」一般,文學對他們是不可缺的、神聖的,而非當前台灣文學僅是個「虛浮的玩物」、「特有的霸權」,是故想吸收原住民文學的精神、元素,無論寫什麼題材、描述何物、辭藻多工麗,都要將「神韻」表現出來,如此文章、甚至論文才能與人結合而「活」出來、獲得存在的意義與新生命。就此篇報告來說,便是希望能夠探究出原住民文學深處的「神」,而非表象的「黃昏」、「文化」。

結語

此篇的文批報告之要求:「由一個文本之作者的敘述觀點、論述角度來完成報告」,若依此報告要求去做的話,由於台灣原住民文學其實是非常純樸、天真、自然的文學,基本上是難以用「論述、主義」來框架它的(當然可以強行之,但如此不就汙辱了台灣原住民文學嗎?),而在之前一些研究者皆以「黃昏」、「文化」、「族群」等的敘述觀點來論之,筆者覺得誰不知道原住民文學是如此的呢?何必多此一舉地將文本內容歸納與分析後,再陳述一次「事實」呢?這實在無趣、無味、無意義的「證明」,是故以「理論後行」的方式跳脫報告框架。
其間,筆者發現了台灣原住民文學中的特質、精神,正可以用來拯救我們台灣文學浮靡的現狀,並由其精神建構出「寫神主義」,希望能夠藉此來破除「現實文化霸權」和「虛擬文化霸權」,如此才能使文章、作品與人結合。
最後,筆者期許自己能夠發揮「寫神主義」,希望將來能夠將之應用到「俗文學」上,以此來與「貴族文學」抗衡,因為只有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台灣文學才能夠掙脫瓶頸、開創新風格,才能達到豐富台灣人民思想情感、淨化心靈世界之目的。

2004/5/11 10:17:05 P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上善若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